志工早會:【02月28日】天理人倫 世間方寸

Community:
Branch:

今日志工早會,上人以「寺」的釋義,闡述天理人倫的道理:「我們的道場應該稱為『寺』,『寺』應該是很超越、很高尚,制法度。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按照法度來生活,這樣的人倫道德就能永存,佛法如果能夠住世,就要時時記得佛性不生不滅,現在人世間紛紛擾擾,亂了方寸就會造成世間的災難,所以要好好的用心啊!」(攝影:許榮輝)

【證嚴上人2月28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有天的天倫道理,人有人的人倫道理,所謂『理』看不到、摸不著,而是要由人去把握它,對的事,人要好好把握,利用時間做就對了!」

人不可不知理,更要行之有理。證嚴上人在今日(2/28)的志工早會上,開示「廟」與「寺」的不同,藉此叮嚀人人,要知理、知道、知法,才能「有法度」地廣度眾生。 

慎終追遠是為廟 制定法度其為寺

「廟就是古代很久很久以前,為慎終追遠所設的祖先廟堂,有的是家族廟,有的是恭奉天地之間所敬畏的神,人們將祂做成有型的像供奉在裡面,這叫做廟。」「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所以又稱祖廟、宗廟;之後,人們將具有特殊貢獻的人物與敬畏的神、鬼、人、物也立廟奉祀。

而「寺」與「廟」有所不同。「寺」,是古代朝廷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後來又引申為官署,《漢書》注曰:「凡官廷所在皆謂之寺」。

西元一世紀東漢時,佛教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天竺僧人東傳到中國,當時漢明帝以鴻臚寺(專門用以招待四方賓客的地方)接待印度僧人,後另在洛陽覓地建寺讓二位僧人長住譯經、弘法。因緣起於白馬馱經東來,故名此寺為白馬寺。因此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標誌著中國佛教的起始。

上人以歷史解釋「寺」之源由,也以「解字」開示「寺」的意涵。「有智識之士稱做『士』,現在學問很高的、通過考試的叫做博士,這都是『士』,『士』是負責制定法制,有分寸,所以『士』的下面一個『寸』,制定法度有分寸,就成了『寺』。」

「廟」為祭祖、敬神,「寺」為崇法、治世有制度,兩者不相同但都很重要。「所以人人要記得,祖先我們不能忘,祖先過去的辛苦耕耘,才能有現在的社會,所以每個人供奉家族祖先的是『宗廟』,我們的道場應該叫『寺』。寺應該是很超越、很高尚,制法度。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按照法度來生活,這樣的人倫道德就能永存,佛法如果能夠住世,就要時時記得佛性不生不滅,現在人世間紛紛擾擾,亂了方寸就會造成世間的災難,所以要好好的用心啊!」

人世紛擾方寸亂 慈悲膚慰解苦難

人心一亂災禍必起,敘利亞內戰已近兩年,人民日日生活在恐懼中,媒體報導,反對派再次搜羅到大批軍事武器,兩造對立情勢不降反升。「敘利亞人民苦不堪,天天炮火下的生活,那樣讓人恐懼,很多人仍在苦難中,而國際間的協調,一切毫無改善、繼續惡化,看了實在是……我們要好好的提高警覺,要守好心靈方寸,我們人生要有法度,才能真正維持人類的幸福。」

敘利亞是戰火紛擾,而非洲的辛巴威則是長期的貧困。辛巴威因內政問題,長期通貨膨脹、幣值貶值造成經濟失衡,民眾生活困難,窮困者往往一餐也不可得,為了能夠照顧貧困的學童,在辛巴威志工長期關懷的自由小學中,志工每天提供一餐熱食,讓孩子得以溫飽。

「自由學校,雖說是學校,但那是在大自然裡,學生在大石頭邊、大太陽下學習,去年(2012年)我們將九個臨時的簡單教室送到那裡,蓋起七間,雖然是很臨時、很簡單,可是不再日曬雨淋。現在,我們加強幫助他們,從星期一到六,一天吃一餐,我問『剩下的那一天,星期天怎麼辦?』沒得吃,因為家裡窮,吃的都是野外採來的,採甚麼吃甚麼,真的是苦不堪。」

從學習空間的改善到熱食的提供,慈濟志工在苦難的地方,持續投入大愛,而在供食的同時,也教導孩子在領取餐食時要有禮節,在用餐前洗手以加強衛生習慣。看到辛巴威志工近年來的投入與用心,上人既感動又感恩。

「在這樣的國度裡,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需要先用愛互動,有愛才會願意受教,世間就是有這樣的苦,所以佛陀說苦啊,的確是苦啊……」

貧苦者缺糧缺食,但富裕者往往卻是浪費糧食,日前在美國的一場素食研究論文發表會中,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醫師發表對於臺灣素食者的健康狀況研究,素食者的健康已是可經科學驗證。而在花蓮的學校,也開始提供一週一素,素食人口的普及,讓上人感到欣慰。

「看到花蓮縣的學校,每個星期三吃素,而慈濟人也會投入,到學校去推素食,同時和孩子分享,八分飽的理念。真的感恩慈濟人的用心,真的很感動,感恩所有的慈濟人,不是做不到,只要我們不怕苦,對的事,做就對了!」

虔誠發願傳佛法 印尼菩薩勇行願

同樣用心「以法度人」的,還有印尼慈濟人。「慈濟在(印尼)雅加達已經快要二十年,(整治)紅溪河也十年了,已經很有成果。我常說,印尼靜思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因為當地的企業家、當地的慈濟人,人人都很有承擔,提供土地,大家捐款,就把這麼大的靜思堂蓋起來,四大志業在一起,看了很歡喜,我們要感恩沐浴在佛法中,我們應該要虔誠發願,讓佛法永駐人間。」

回首歷史,印尼曾在七到十一世紀的四百年間,經歷了佛教的鼎盛時期,尤其是位於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Srivijaya)王國的興起,全國上下虔誠信仰佛教,當時佛法盛行的程度,連當時透過海路前往印度取經的唐朝高僧義淨,亦曾經室利佛逝王的幫助下,抵達印度,並在回程時,停留在室利佛逝長達六年之久。

「在印尼,曾經也是佛法很興盛的地方,曾幾何時,現在是穆斯林的國家,但現在已經不分宗教,而且大家都是一起肯定佛法,看這一群企業家新春拜年,為了《行願》(演繹)而落髮,真的很勇敢,雖然很多人對中文也不是很清楚,但有心就不難。他們行願,這一艘法船啟航,廣度娑婆世界的眾生。」

戮力推廣佛法的,還有印尼偏遠小島──比亞克島(Pulau Biak)的慈濟人,該島距離雅加達單程約要五天的行程,但當地慈濟人仍來到雅加達學習《行願》演繹,並帶回比亞克島,在當地組團演繹。

「他們要來到雅加達學習這樣的《行願》也不簡單,可是有心就不難,來五天,回去五天,真的不簡單。(畫面上)在比亞克這個小島的小廟裡,看到這一位原住民,當地的第一顆種子,他也已經承擔起(《行願》演繹)船頭。他第一次來到臺灣在三重園區,就表達他是當地的警察長,對慈濟非常地仰慕,來臺灣看到慈濟,很服貼,所以他就皈依,發心立願回去要把這一顆種子灑播。」

兩、三年過去,這位警長果真在當地帶動起了一群人,粒粒種子已經成就,在當地組團演繹《行願》並且茹素,家庭亦幸福美滿。「太太說,過去他脾氣不好,但是現在很好又素食,也是投入慈濟,帶給當地很祥和的民間生活,真的很感動。」

此外,當地還有一對經商的華人夫妻,也願意配合在那裡帶動,開始做起了環保。「那裡環保作的很好,他認為應該要回歸源頭,當地可以收,但是無法物歸源頭,他們還是分類完,用海運送到泗水和雅加達,這樣遙遠的地方。這都是愛惜物命、清淨在源頭。」

最後,上人期許人人能宏觀天下,讓佛法落實在每個國度,多看大愛臺知道天下事,然後把握時間,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