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1月12日】攝苦眾生 令入道跡

Community:
Branch:


中國大陸冬令發放儀式;慈濟志工致上大米和物資予鄉親。(攝影者:林長壬)

【證嚴上人1月12日志工早會開示】
「冬天,窮的家庭的確還是窮,可是看到了(慈濟人)就如冬陽一樣的溫暖。慈濟人送溫暖到貴州,貴州的人,年年這個時候心裡都清楚,不久就可以看到臺灣的朋友將來,如親人一樣的;果然慈濟人來了,大家都很雀躍歡喜。」證嚴上人在1月12日的志工早會上,形容慈濟就如冬天的暖陽一般,在寒天雪地中,一如往常地為需要膚慰的苦難人,送上物資與關懷。 

愛與關懷如冬陽 苦既拔已復說法

貴州自古以來即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稱號,不友善的天候與地理,造成耕作困難,讓貴州的鄉親長年生處在貧窮的環境裡,「過去的(貴州)羅甸都是窮,孩子不敢相像有讀書的機會,可是從十多年前(開始),慈濟人改變了歷史,當地的領導也很努力與慈濟互動配合,的確都是叫做『合和互協』。」

慈濟人自1998年1月首次到貴州進行冬令發放,贈送生活物資、膚慰關懷,十四年來未曾間斷,同時援建九個慈濟大愛村、興學、助學,讓當地居民在安身之餘,還能發展生活產業,進而擁有受教權,「這都是歷史的改變,人類在空間中創造歷史。」

2012年元月,慈濟人再度前往羅甸縣冬令發放,現任縣長楊朝偉感恩慈濟人長期對當地的付出,仿效慈濟的「竹筒歲月」,也帶著竹筒回娘家,「我們用竹筒歲月去帶動當地的民眾,也都是貧中之富,人人都有一分力量,點滴匯聚。」

竹筒歲月聚愛心 貧中之富彌珍貴

慈濟人的關懷援助,不只是給予,更希望帶動人人發載愛心,讓鄉親獲得教育啟發。上人在開示中提及,去年底遭受罕見冬颱瓦西重創的菲律賓民答那峨島,慈濟動員馬尼拉、三寶顏、宿霧三地的志工,及時送上受災所需的物資,「雖然在(去)年底不斷不斷去付出,還碰到了元旦、耶誕節都是他們的大日子,要集中力量找人的確比較困難,可是慈濟人都沒有在過年節,人群有困難,他們總是走入人群去付出。」

「看到畫面,毛毯一張開,你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就跟他們說這是寶特瓶(回收再製),然後就要他們把寶特瓶回放。」發放現場,受災鄉親領取物資的同時,志工們透過賑災毛毯的介紹,引導大家落實環保回收的工作,除了告訴大家如何疼惜地球,更重要的是啟發「回饋的感恩心」。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只要人人有愛心,也能匯聚成大力量;上人舉例,一個人只要存15粒米,100個人就可以有一碗飯,「悲智雙運,給他們需要用的東西,卻也是可以教導他們如何生活,懂得節省,懂得愛護地球,也懂得如何做回饋,這都是『貧中之富』。」

慈濟人的賑災智慧,隨著災難不同、地域不同、當地人民需求不同,而有彈性地調整與變化。2010年1月12日,中美洲的海地發生規模7.0強震,受災慘重,透過不斷地勘災、會議討論,擬定首要提供醫療援助,由美國慈濟人醫會打頭陣進行援助。

危樓重建為教育 用心入微計長久

海地強震重創,重建之路緩慢;美國慈濟人兩年來未停歇的關懷與陪伴,不僅提供災民所需,更一一拜訪由修女主持的天主教教堂,「修女在海地承擔也很大,有教育、養老院,還有醫療等慈善工作。天主教修女愛的付出如慈母一樣,這一回受大災難,修女們的教堂,他們住的地方也都是受損了。」

慈濟原定規劃重建已成危樓的教堂,並請結構技師協助評估規劃,最後確認只要補強即可,「所以我們就承擔起整個教堂再補強、再整修,可是這不是永久之計,學校應該要好好幫助;他們現在的學校就是這樣的簡陋,尤其是當地颱風、大雨、天災常有,現在的學校真的很不理想,所以我們開始要為他們啟建正式的學校。」

地震發生過後已二年,目前仍有約50萬人居住在帳蓬區裡;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12月為止,每天仍有近200人受到霍亂感染,「一個災難可以拖延這麼久,真的是不可思議。慈濟人也想盡辦法(援助),現在要耕耘農場,種植辣木,這樣的樹,葉子也可以吃,梗也可以吃、根也可以吃、又好種、又有營養,據說還可以治病,我們現在就開始要來推動。」

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慈濟人的付出,雖然辛苦,但是上人提醒大家,「有了辛苦,受難人才能快速恢復身、心、生活的健康,我們還要不斷人間菩薩大招生。」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