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慈濟社教中心 古箏班處處顯溫情

林律杉老師教導古箏班的學生如何打拍子。【攝影者:尤靜蓓】

Community:
Branch:

林律杉老師教導古箏班的學生如何打拍子。【攝影者:尤靜蓓】吉打分會慈濟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簡稱社教)以推廣人文為旨,至2012年成立以來已開設多項才藝班供大眾報名,其中包括了創意黏土、中國結、瑜伽、攝影和古箏等項目。在2013年4月5日古箏基礎班再次開課,一共有11位學生報名。大家共赴一場音樂饗宴,在沉浸於中華文化淵流的同時,也學習慈濟人文的精神。

古箏堪稱中華傳統樂器中的瑰寶,而慈濟社教中心所推出的古箏班先前已在吉打日得拉靜思書軒開辦,當時由鄭明發老師義務教學。而所謂「名師出高徒」,當年的學員林律杉如今已學有所成,同樣延續著老師的發心,每個星期從日德拉來到亞羅士打教課。

「我覺得鄭明發老師所做的十分有意義,所以我也想要來獻一份力。」林律杉老師表示。她在正式上課之前提早抵達靜思堂,為古箏調音。只見她纖細的手指在箏弦之間飛舞,右手勾抹、左手輕揉, 弦音優美、悠揚婉約。一首悅耳的樂曲如流水般從她的指尖下奔湍,把樂譜上的音符刻畫成活生生的韻律。

這天是古箏基礎班的第二堂課,前來學習的學員老少皆有。課程於下午二時正開始,社教同仁許證勝師兄為大家做簡略的介紹。隨之,學員們翻開樂譜,並以膠布把假指甲固定在指頭上。一切準備妥當後,大家以生澀的指法,根據樂譜上的音符,撥弄箏弦,發出參差不齊的聲音。然而大家表情專注,對於古箏的不熟悉絲毫不阻擋學習的熱忱。

「注意它的聲音,用指尖,推上去,彈下來。」林老師穿梭在古箏之間,為個別的學生糾正指法、逐一指導。雖然要兼顧班上的十一位學生,老師還是能把注意力均衡地放在每一位學生身上,用心聆聽他們的彈奏,並從中指出他們的弊病,進而改善他們彈奏的技巧。

面對著來自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生,林老師坦言:「每個年齡層的吸收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必須了解每個人和讓學員們盡量配合,達到協調。」

在這堂課上,學生學習彈奏家喻戶曉的兒歌「客人來」。雖然音律頗為簡單,但要彈好一首歌曲,所需的技巧可多了。「注意手勢。」老師不時提醒,一邊打着拍子,一邊把音符一一唱出。經由老師用心的教導,學員們漸漸掌握了彈奏古箏的基本手法。

學員當中還有母子檔,其中有位楊瑞貞女士,帶着兩位兒子,一家三口都報名學古箏。因為一場慈濟書軒的音樂會,讓他們和古箏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是藉著參加慈濟書軒音樂會的機緣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古箏,覺得古箏的聲音很動聽,被深深吸引住了。」楊女士原本只是打算讓兩個孩子來學習,後來自己也加入了學生的行列。兩位兒子已經有音樂底子,對於古箏也愈發感興趣:「弟弟到了練習的日子,還會細心地提醒媽媽練習的時間,避免遲到。」對他們來說,一起學習古箏能夠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一家暢遊在華樂的殿堂裡,和樂融融。

社教中心的同仁許證勝師兄對老師的付出感到十分欣慰:「非常感謝鄭明發老師能發心教導古箏。也感恩林律杉老師能傳承鄭老師的發心,特地抽空從日德拉來到亞羅士打。」

上人曾經說過有形的教育在學校,無形的教育在社區。秉持着這個理念,證勝師兄希望才藝班帶給學員們的不僅僅是一門才藝:「希望慈濟中心開辦的才藝班不只能夠讓學生有學習才藝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文教育的精神。也希望才藝班能吸引更多的菩薩加入慈濟這個大家庭,藉此成立一隊人文志工。」

 

 

林律杉老師先前為鄭明發老師的學生,延續老師的發心,每個星期從日得拉來到亞羅士打教課。【攝影者:張敏佳】 楊瑞貞女士因為一場慈濟書軒的音樂會,對古箏產生興趣,和兩位兒子一起報名學習。【攝影者:張敏佳】 古箏班上的一位媽媽正在幫女兒戴上假指甲。【攝影者:張敏佳】 面對來自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生,林老師耐心教導,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相等的關注。【攝影者:張敏佳】

 

 

映像新聞:《吉打慈濟社教中心 古箏班處處顯溫情》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