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7日】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Community:
Branch:

凡夫「心思不離煩惱」,所以,「為業力之所纏繞」,這就是凡夫的心,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面對煩惱,心念起伏,都是輪轉在生死中,沒有休息,所以煩惱會起業,所以名稱叫做「有漏」。

 

 

我們說過了,「漏」就是煩惱,煩惱的起源就是「漏」,我們日日都是隨著,凡夫的心思在流動,凡夫的心思流動,當然我們又起惑、造業,每天聽的法,我們都是這樣讓它漏失掉,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還有多少時間能讓我們流失掉,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時日。

 

凡夫心思不離煩惱
為業力之所纏繞
心念起伏
輪轉生死
無有休息
由煩惱起
業
故名有漏也
《法華經》<序品第一>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諸漏已盡」就無復煩惱了,既然是無復煩惱,那就「逮得己利」,「逮得」這句意思就是讚嘆,我們堪受供養之得,所以「逮得」,就是說我們斷諸煩惱,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開始能接近德。

被受供養的德,被尊敬的德,能夠帶領眾生入人群的德,領眾的德,也是要諸漏已盡,斷諸煩惱,這樣才是有德,所以說「逮得己利」,「證修德之意」,意思就是我們所修的德。

記得前面也跟大家說過,我們修德要自己自治,我們要修行的德行,雖然我們每天在聽,聽了之後有沒有攝入我們的心?攝入我們的心裡,我們的錯誤,是不是自己有自治呢?

常常說,戒、定、慧,戒,防非止惡,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行於戒?我們的心有常常預防起心動念,有沒有預防,不要有偏差的念頭,有時時警愓我們自己的行為,錯誤的方向,毫釐都不能偏差,是否有這樣自治呢?所以說修德,就是要內心自治。

所以若有的話,就是逮得己利,這是一個很歡喜,已經得到,得到我們自己有利,因為證果了,就是去除煩惱,能夠消滅一分煩惱,才能證得一分智慧。

所以煩惱若全部消滅,智慧全都現前,所以「由智斷執」,因我們有了智慧,我們才能斷除我們的執著,凡夫都是執我,有了執著自己,自然世間一切,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很快就覆蔽我們的心,這都是由一念執。

法,很好的法,我們能接受,但是我執,起我慢,起疑心,善法就是在我們面前,我們也自斷善法,我們也是不要接受,斷掉了,這都是執著。

所以我們要用智慧斷執,我們的執著,自己的心態,自己最知道,喜歡這個人,怨恨這個人,彼此之間,人我是非,這無不都是在一個「執」字。

所以我們要以智慧斷執,這樣在內心下功夫,外面才能有德行。

所以「以智斷執」的功德,我們已經得到了,用智慧斷去一切執著煩惱,所以得到德「證無為理」,我們就能夠證得無為的道理。

 

「逮得己利」
逮得一句
讚歎堪受應供之德
逮得已證修德之意
由智斷執功德
證無為理

 

什麼叫做無為理?為,就是造作的意思,無為,就是沒有造作,沒有攀緣,「無因緣造業」意思就是說,我們既然把執著都斷掉了,自然事理我們清楚了,我們就不會再去攀緣,自然就不受六道的輪迴生死。

又「無生住異滅四相造作」,也是叫做無為,生、住、異、滅,那就是心理四相,我們日常生活,看外面的境界,聽外面的聲音,周圍的人我是非,都是從心生,生起了好、壞,都是從心生,就像過去,對大家說過一個故事。

一位修行者,他有一天在外行走,看到蓮池的蓮花開得很漂亮,生起一分歡喜心,他停住在蓮池,欣賞那個花及周圍的境界,在這中間,有一位農夫,來到這裡,就把蓮花一鏟就離開了。

這位修行人就說,蓮花好好地在池中那麼漂亮,為何你要鏟了它?他就說,你修行,心平平靜靜,何必被這蓮花給誘引了呢?

看,修行人,對外面的境界,同樣他也會看到這個很美,所以心就被吸引了,這叫做「生」,在那個地方欣賞,「住」,忽然間,農夫把蓮花鏟除,「異」了,這個池中沒有蓮花,蓮池中的水濁了,「滅」,我們人人不都是,有這樣的心境呢?

這種生、住、異、滅,我們無法滅除,這樣我們就是還再造作中,我們心還執著在有為法,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到無為法,沒有得失的心,沒有執著的心念,一切的煩惱,已經沒有停住在我們的內心了,這樣叫做無為,這叫做真理,真理的名稱叫做無為法。

 

為者
造作之意
無因緣造作
曰無為
又無生住異滅
四相之造作
曰無為
即真理之異名也

 

我們平常說這是真理,真理我們本來就是看不到,讓我們自己的心思,自己去判斷,所以已利,逮得己利,所以說我們若可以,心都用智慧來斷除一切,那就能得到無為法,「己利成就」,「方受人天供養」,這是應供的意思。

因為我們前面有說過,應供,就是要先內心的煩惱,全都去除之後,我們才能得到供養,意思就是我們要有這樣的德,才堪得受人的供養,堪得受人的供養,就已經是破諸煩惱。

 

故云己利
己利成就
方受人天供養
應供義也

 

自忖己德,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自己,自忖自己的德行,己利,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修行不就是為了要得到,這種斷煩惱,得智慧呢?三障煩惱消除,願得智慧真明了,這不正是我們大家,每天都是這樣回向。

就是這樣,「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那就是智慧真明了,自己是不是有得到?冷暖自知,自己才知道,修心,我們若只是說自己自得,這樣夠嗎?

來,我們再來看,「如修心忍苦堪受勞身而作」,我們修行,必定要修我們的心,要能忍受周圍環境的苦行,我們都願意做得到,尤其是勞身而做,很甘願去做,不是要來享受的,修行絕對不是要享受,修行是要甘願去做,才是真修行。

 

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如修心忍苦
堪受勞身而作
食住清貧
應
供義也

 

所以我們在這個生活中,就要先堪得受生活的考驗,所以不管修心忍苦,還能堪受很辛苦的勞作,在「食住清貧」,無論是吃、住都很簡單,生活物質都很簡單,像這樣,食住清貧,還要精進,早晚我們課誦、禮拜,不能散慢,我們要「擎跪而拜」,我們要時時用很敬重的心,向佛禮拜,「勤修精進」。

這以上說過的,都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真的是甘願,去除了富有的生活,離開了世俗的欲念,我們願意走入佛門來修行,我們必定要堪得受身心的磨練。

現實生活的勞苦、清淡,我們要堪得受,還要再不斷地精進,來磨練我們自己,「唯求自利己德」,這樣就是自利我們自己。

修行不是修給別人,你們在精進,也不是為別人精進,是為自己精進,鍛鍊自己的身心,這種已修己得,就像世俗有一句話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修各人得,各人吃各人飽。

所以前面說過的,都是為了自己,真的不要在六道輪迴中,我們要追求無為的真理,所以我們要去除掉,生活中的執著,所以已利,但是不「兼顧他利之意」,若不是兼顧別人,這樣「有缺德之憾」。

 

食住清貧
擎跪而拜
勤修精進
唯求自利己德
無兼顧他利之意
乃有缺德之憾

 

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在過去四十二年中,方便法,到他第四十二年開始,正直捨方便,就要對大家說,過去大家修行,只是自利而已,不對,還是要再兼利他人,兼利他人,就是行菩薩道,所以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除了自己要自利,但是記得也要兼利他人。

不就是在慈濟宗門,我們必定要貼近佛心,接受佛的教法,在我們的行動中走入人群,這就是我們所要修行的,所以進來精舍,那就是靜思法脈,還是在勤行道。

勤行道就是前面說過的,要耐得了那分身心的苦勞,耐得了我們的生活清淡,這就是我們的勤行道。

但是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開始我們開啟了,慈濟這個宗門,要自利,還要利人,自利,就是要好好修養自己的心,自修德,自治心,我們自己的德要自己自修,我們自己的心,自己要自治,這都是在靜寂清澄,我們才能志玄虛漠。

我們達到無為理,無為,就是不再造作人我是非,攀緣,這些我們全都去除了,所以我們才能真正的,自己的德才能成就,逮得己利,就是自己的德已經成就了,成就了自己的德,我們才能接受他人的供養,無論是利的供養,我們平時自力更生,但是敬的供養,我們若不修德,要如何接受人敬的供養,要如何去領導人行的人群呢?所以我們必定要先得己利,才能領眾前行。

各位,佛陀是三界導師,也是大宅中的長者,到底我們是不是有接近?所以法,我們必定要接近,能入法中,我們就能富有,富有我們自己的智慧。

所以學佛其實只是學一個,要如何能去掉煩惱心思,如何才能接受佛法,入我們的心中,所以要斷除一切執著,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WkWF_YQXg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