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5月19日】師徒同心 志願相隨

Community:
Branch:

上人開示:「人人都有那一分的感恩心,慈濟的大愛──天下無不都是一家親,這種心寬念純,而且希望都是共聚,不管在臺灣、海地、美國、加拿大,有幾十個國家為這工程而付出愛心,這都一定要彼此感恩。」

【證嚴上人5月19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氣真的時時都很令人擔心,看一大早到現在天色一片烏黑,氣象局也發出豪大雨特報,感覺到好像即將有大雨來臨,大家要提高警覺,尤其是臺灣中、南部。」

梅雨季節來臨,證嚴上人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嚴防豪雨。臺灣山區5月17日降下豪大雨,造成高雄山區的桃源、那瑪夏便道遭沖走;中國大陸也有十個省份因梅雨造成災情;同一天,香港天水圍也有一部輕軌列車出軌,造成七十多人受傷;16日在菲律賓亦發生華人商場大火,一千五百個攤位中,約九成陷入火海,讓人怵目驚心。

上人慈示,這都是四大不調,加上生活過程中的無常難以預料。但慈濟人能在無常發生後,用無緣大慈、心包太虛的精神,以同體大悲的心胸付出,讓許多曾經面臨過無常劇變後的地方,得以再度展現新生。慈濟海地大地震後,為聖恩修女會援建的三所學校5月17日落成啟用,就是最好的例子。

師徒同心共一念 希望工程育人才

「看到很溫馨,陳健真的是師父的好弟子,兩、三年來,都是守護在海地,整個專案、關懷、規畫、建學校,或是圖面來回和建築師互動,為了海地,三年多總共(從美國)跑去了五、六十趟;還有一位曾博士(曾永福建築師)也配合我們的工程、配合畫圖等等,來來回回(海地及美國)有三十多次,為了建築圖,不斷加強、用心,如何能做到最理想、最牢固,這都是建築師的用心。」

今年(2013)周年慶,上人接到陳健的電話,電話中表達因海地學校即將完工交接,無法回到靜思精舍去歡渡慈濟周年慶的遺憾心情,讓上人十分不忍。

「他那一分的感情,最想就是回到心靈的故鄉看師父,我說你就在那裡把學校交接好,就可以回來了。他說:『我好想念師父。』我說師父也好想念你、也常提起你,這樣的師徒都有那一分的情在,這都是『覺有情』,非常有默契,他就是為了這學校,師父也一樣,心心念念,願這個學校為國家培育人才,讓這個國家有希望,期待這樣的學校,在那樣的土地上樹立起來。」

牢固工程高品質 同體大悲共融合

整個工程於5月15日順利通過總驗收,17日啟用,由海外工程公司(OECC)負責監造的完善工程品質,用心的程度亦不在話下。

「海外工程公司要為他們建校時,總經理、副總經理都回來與我見面,跟我打包票,他們說一定會以慈濟精神來完成這樣──在海地前所未有、雄壯牢固的希望工程建築物。我們九二一時,他們也有參與過,現在為海地也願意在那裡守護好工程,要做得很牢固,果然工程很順利,一直很仔細監督施工,一年四個月讓三個學校平行完工,彼此之間,都是共同一心要完成交接的歷史時刻。」

交接啟用典禮上,天主教和佛教相互尊重感恩,愛心共振、彼此交融。瑞塔修女代表全球聖恩修女會感恩慈濟贈送的這份珍貴禮物。她認為如果沒有慈濟,她們將沒有能力重建在地震中損毀的校舍;她更強調,慈濟給予的禮物不僅只是有形的幾棟建築物,更重要的是讓海地看得到希望。她誠摯表達,雖然她們是天主教、慈濟是佛教,宗教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對全球苦難人伸出援手,慈濟發心幫助全球有需要的人,改變了許多海地兒童和青少年的生命。

「大家都是同體大悲,不分宗教,宗教可以共融相處,天主教的學校,佛教慈濟人,讓學校建築完成,可以看到她們的感恩。總而言之,人人都有那一分的感恩心,慈濟的大愛──天下無不都是一家親,這種心寬念純,而且希望都是共聚,不管在臺灣、海地、美國、加拿大,有幾十個國家為這工程而付出愛心,這都一定要彼此感恩。」

開啟國際第一步 把握當下心恆持

走過慈濟歷史,類似這樣值得感恩的日子不勝枚舉,慈濟歷史上的今天,1991年5月19日是慈濟踏上國際的第一步--援助孟加拉。

「那一次是一個熱帶氣旋,大雨造成大水災、大風暴,還有加上龍捲風,接踵侵襲這塊土地,造成十三萬多人死亡,那時看到新聞真的是驚心動魄,跟美國總會同時有想法要如何來幫助他們。」

當時慈濟美國分會(現已升格為慈濟美國總會)剛成立不久,執行長是現今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慈濟美國分會5月1日呼籲上街頭募款。5月19日上人亦在臺灣地區呼籲人人平安,節省一個麵包的錢來幫助孟加拉,展開慈濟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國際賑災,最後由慈濟美國分會將捐款轉交國際紅十字會賑助孟加拉。

同年,除了孟加拉大水之外,中國大陸隨後亦發生華東水災,第一次大規模、直接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援助,當時上人在行腳過程中,因從新聞中看到災情訊息,立即在臺南的休息站裡打電話,請《慈濟道侶》刊物立即撤版,改登大陸需要救災的訊息,爾後更組成勘災團,安排慈濟志工前往中國大陸進行賑災,首次的直接發放。

「總是天天都有歷史,(物資)親手交到災民的手上,踏上這一步是最困難,沒有那麼簡單,但把握當下,卻可以影響人世間未來的歷史。因此,我們要謹慎在每一個當下,當機立斷,把握當下、恒持剎那,那一念心要永恒支持我們的方向,付出的心要虔誠,日常生活中要戒慎。」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