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0日】啟機請法 聞教當機

Community:
Branch:

我們每天都有這麼好的因緣,聚集一堂,聽經,講經,這是多麼好的因緣啊!所以我們要很珍惜,在佛陀講經的時代,也是要看因緣,啟機請法要有講的人,有聽的人,也要有適當的因緣,所以說:

啟機請說教法
聞教悟解當機
聞法而未悟解
亦已後結緣眾
禮儀成就

所以聽經都是有因緣,有的是在某種因緣,開始有這個機會,就像是韋提希,韋提希,她看到她的皇宮裡面,兩夫妻辛辛苦苦疼惜這個兒子,這個兒子慢慢地在少年時代,交到不好的朋友,提婆達多,所以不斷地叛逆。

她本來期望兒子,他將來能接掌政策,能施仁愛民,沒有想到這個孩子,竟然這麼叛逆,所以她感覺到人生,怎麼會在富足中不如意呢?雖然是這麼地富足,卻無法如她的心願,期望孩子能夠乖巧,所以,慢慢地,對人世間的感情就心起疑惑,也有厭棄這個世間的情。

所以她就請佛陀開示,這到底是什麼世間,我什麼事情,都是事事圓滿、富足,怎麼這個孩子會這樣呢?世間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形成的呢?

佛陀就為這位韋提希說法,佛陀就為這位韋提希說法,這是一個啟機,因為韋提希來請教,佛陀就為她說法,所以聞法悟解當機。

所以《觀無量壽經》,就是由韋提希為當機者,就是能夠契機說法,佛陀為這個人講經,所以叫做當機(者),這種聽佛的教法之後,她能夠悟解,佛陀到底為她說了什麼法呢?

剛才說過就是《觀無量壽經》,佛陀為她解說,是這個所住的地方,叫做娑婆世界,是在閻浮提,這個娑婆世間的眾生,總是剛強難調伏,娑婆世界的眾生,也都是各有帶業、帶因緣而來,所以在這五趣雜居的地方,本來就是很污濁,妳若是對這個世間情不滿足,還有一個世界,就是無量壽佛所居住的地方,那個地方事事如人意,環境優美,壽命長久等等,那種很美的境界。

這是佛陀向韋提希所說的法,讓她知道,世間就是如此的令人厭惡,只要妳好樂淨土,乾淨的,人心也很乾淨,國土也很乾淨,在那裡的壽命又很長等等,韋提希聽了之後,起了好樂心,這法門很契她的機,所以她就以《觀無量壽經》,做為她修行的方向。

所以她得到無生法忍,不管她的兒子,是怎麼樣的形態,她還是可以忍耐,她可以找機會勸告她的兒子,跟他說,你的父親,在你小的時候,是怎麼樣怎麼樣地疼你,不忍心讓你痛,看,你的腳趾頭化膿,他親自用嘴吸出你的膿,看這種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是這麼純,這麼真,不顧一切,甘願為孩子受盡委屈,只是輕輕地一說。

阿闍世他突然間如夢初醒,了解他的錯誤了,已經造了這種反逆罪,很忤逆的罪惡。

看,人生只是一個心念,一個心念一轉,可能就是永恆的慧命,心念若不轉,可能永生墮落。

所以說聽經有因緣,啟機請說法,像這樣我們應該有什麼事情,要趕快提出來問,說不定應你的根機,說你要聽的話,改變你的人生聞教悟解當機;雖然你的問題,能及時提出來請教,旁邊的人聽了,也感覺某某人在請法,我在旁邊聽到,就像在說我一樣,我也有受用,這種不管是當機,或者是旁邊的助緣,都能夠了解,這都叫做當機;直接請教,或者是旁邊聽到的,可以接受,這都是對機受法,這叫做當機。

「聞法而未悟解」,若是聽了,對於你說的,我都聽不懂,我不了解,因為我的心沒有這個境界,所以說這個法,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雖然是沒有關係,他也覺得聽不懂,不過「亦已後結緣眾」,也是未來的結眾緣。

《法華經》裡面,也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就是佛說法的時候,法華會上的會眾,說不定也是結下未來結緣眾,這也是在那個法會中,也是過去有因緣的,所以在法華會,又來聽法,不是一次就能夠接受,說不定這一次是一個因,下一次還有緣,所以因緣若會合,這個果就會成就。

所以聽經,不論你聽得懂,聽不懂,就是要起恭敬好樂的心來聽,這一次聽不懂,也種了一個因,成為未來的結緣(者);有時候聽者無心,這樣就過去了,有的時候,過了之後,說不定在某一個場合,碰到什麼樣的環境,說不定那個時候會想到,我在什麼時候,好像有聽到這句話,這句話在我現在境界,覺得很受用也說不定。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多聞法,心有疑要趕快請教,這樣自然我們自己本身,能即刻受用,或者是別人也能夠受用,或者是聽不懂,不要緊,可以在以後說不定也可以受用。

所以,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用心傾聽,要好好地,有問題,趕快提出來問,我們這樣才有進步的機會,前面就是: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序品第一》

都已經到了這個法會中來了,這個說法的地方是在王舍城,王舍城是,阿闍世王所領導的國土,所以因為這樣標出了,阿闍世王的名稱出來,這個會,已經該來的人應該都到齊了,所以佛陀在那裡,人都到齊了。

各禮佛足 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 四眾圍繞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就是要跟我們說那個境界,該來的人都來了,有這麼多人,有比丘,有菩薩,有天,有八部龍神,還有人間的仁王,全都到齊了。

所以大家到齊了,「各禮佛足、退坐一面」,其實不是等到大家來才來禮佛,其實來的時候就紛紛來禮佛足,之後慢慢退坐,這是聞法大眾前後雲集,這麼多人有前後來,先來的人,已經坐在那裡等了,禮佛足之後,就退到自己的座位,坐在那裡默然,後來陸陸續續再來,來的人還是一樣再禮佛足,再退坐一面,這就是要表示,眾的禮儀成就。

這個會場裡人這麼多,必定要有先後禮儀,佛陀在那裡,這種儀規應該要有,一個大會若沒有儀規就會亂,所以佛陀的教法,不離開人的禮節、禮儀,這就是表達出集眾會場,禮敬儀規的成就,這我們可以想像出,靈山會上這麼多人這樣地來,那種莊嚴的隊伍,前後有次序,那種禮敬場面的美,這就是人都集會的時候,在這時候四眾圍繞,人都集中過來之後,四眾圍繞。

這應該要說在佛初成佛的時候,三寶僧團已經具足了,佛寶、法寶、僧寶,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後,佛陀就開始,帶著僧團入世度生,在這當中,我們人間的人,看到佛的僧團是這麼的莊嚴,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那分尊敬,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那分尊敬。

有一次,一位長者仰慕佛陀的德,和他的威儀,希望能夠親近佛,有一天想到佛陀集眾的地方,開始的時候,佛和僧團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他就去了,抵達佛陀集眾的地方,天未亮,他想要去看一看,佛陀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方式?他應該要表達出什麼樣禮儀?

天未亮,他一路走過來,看到大樹下,好像在黑暗中有一團光,眼睛再看清楚一點,好像有一群很莊嚴的人,在佛的周圍右繞,在那裡繞,繞佛之後,就很虔誠地在那裡禮拜那尊佛,所以他在那裡看,看得很感動,突然之間這群人不見了。

這位長者覺得不可思議,這些人到底是哪裡來的呢?他靜靜地想,難道是天人嗎?天人都能來到人間恭敬、尊重,向佛禮拜,禮拜之前這樣繞佛,那麼整齊的繞佛,繞佛之後頂禮,虔誠膜拜,所以這位長者,他就開始學這些天人,向佛做這樣圍繞,禮拜的方式。

這就是佛到每一個地方,開始要講經之前,都有這樣的禮節,這就是在當初佛成佛,要入世度生時,當時的人還不知道如何禮敬,就有淨居天人,化成人相一樣,來到佛前,這樣右繞、右旋,向佛禮拜,這位長者他看到了,他就這樣學,從此開始就有這種繞佛,禮拜的方式,所以這是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除了這樣的禮拜,其實是表示恭敬、尊重,這就是供養佛是三供養。

供養有物質的供養,還有身體敬重的儀規,還有身體力行的供養,就是從內心那分的讚歎、敬重,每一尊佛在人間,受人間的供養,人間要供養佛,最重要的就是身、口、意三業,除了敬的尊重,甚至還要有行的尊重,和不斷地讚歎。

所以佛法要推行在人間,必定要眾生對佛的尊重、恭敬、讚歎,這樣來供養,佛法才能暢通人間,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這種被眾生恭敬、供養的禮節,我們應該要好好來護持佛法,應該好好自我從心開始。

佛陀雖然離開人間,圓寂已經有二千多年了,不過佛的法身還是在人間,就是他的佛法,永遠慧命流傳人間,所以我們必定敬佛如佛在,佛陀的教法,有法的地方,我們要很恭敬,所以這就是佛陀的法身,永住人間。

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敬佛、供佛,必定要敬法,也要傳法,這才是我們為學弟子,應該要有的態度。

所以必定要時時,做一個啟機者,當機者,或者是要當結緣者,無不都是為法而追求,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