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學佛就是一念心:
心德清淨
修持布施
戒德清淨
防治散亂
忍受諸難
及諸世樂
我們學佛真的是,將我們的心要照顧好,一點點的污染,心所愛欲都不要讓它染著到我們的心裡,這樣我們要受持,哪怕是付出,心也無所著,這就是修菩薩行者,必定要有的條件。
我們要能在人間,在人群中,不斷付出,施出那分無染著的大愛,必定要有勇猛的心,我們若是布施,不精進,精進若不勇猛,這無所著,清淨的心就很難了。
所以心德清淨,我們的心要達到那個德現前,德,就是你都做得到,這樣累積起來的那個精(髓),才叫做德,要不然「發心容易,恆心難」,要付出的較快,要能夠無所求就困難了。
在《百喻經》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那就是有一個人,拉著一輛很大的車,在爬坡的時候,拉不上去,車又重,路又陡,拖不上去,剛好有兩個人走在那條路上,這位拉車的人,他就說,來,替我推一下,幫我推一下。
其中一個人就說,我替你推,你要什麼東西給我?拉車的人就一句話回應他,無物,沒有東西,但是這兩個人也是趕快幫他推,推到平地的地方。
兩個人的其中(一人),就向拉車的人說:「來,你不是說要給我東西?」
他說:「是啊,無物。」
其中一位就說:「無物就是有物,沒有就是有。」
這個拉車的人就說:「我已經跟你說了,就是無物。」
兩個人其中一個人,他就很輕鬆地微笑,他向其中這位討東西的同伴,就說:「我告訴你,他就沒有東西給我們,你何必硬要向他討呢?」
但是這位,其中這位很執著:「他所說的無物,沒有就是有,我怎麼能不向他討呢?」
但是這位,推車的其中另外一位,他就這麼說:「無物者就是假相,這叫做假,無物,合起來就是假相,何必為了假相這麼計較?」
這一段文,雖然這麼簡單,卻是含有真理。
佛陀在《金剛經》裡,也是這麼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凡夫不就是這樣嗎?本來道理,我們的心應無所住,但是我們都要去生那個心,我們的心,不就是常說「生住異滅」。
凡夫心,生出一念精進的心,開始用功在精進,不多久那就「異」了,變形了,我過去所發的心,可能我要再重新考慮,這就是變異掉了。
再來,時間比較久了,滅了,那一念的發心,這樣短暫地「住」,但是住了之後就變,變了之後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凡夫,「發心容易,恆心難」,付出,都是有所求,這念愛欲的心,很容易搖動了我們的道心,所以污染的東西,要來染著清淨的心很快,將污染心要去除無明,成為清淨,那就不簡單了。
所以我們學佛,難就是難在這裡,我們應該要知道,世間一切萬物都是假相,既然是假的,你在計較什麼呢?無所住著,也沒有什麼好計較,修行就是要修得輕安、自在,這就是解脫生死,生死,什麼時候解脫?當下即是。
我們的心,常常都無所住著,那分輕安、自在,這就是叫做解脫,要解脫,就要從戒德清淨開始,戒德,那就是防治散亂,唯有戒,能夠防非止惡,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會再被愛欲無明,將我們污染了。
你既然發心要修行,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出家,你要從身清淨(開始),我們的身心不受污染;在家,要堅持十戒,行於十善,我們若能夠這樣,界線分寸不要超越過,自然就是戒德清淨,這種清淨的心,這就是出家,身與心出家。
有的就像清修士,他雖然現的是在家相,卻是有出家心,最重要的就是那念心,所以心也能到達了,無掛礙,無掛礙故,沒有其他的牽拖、牽累著,所以他就能夠心無散亂。
這就是預防,戒就能夠這樣預防著,所以「忍受諸難,及諸世樂」,這就要有勇猛心,要忍受得世間難行能行。
我們以前在《水懺》中,不是跟大家說過「在纏如來」,凡夫本具佛性,只是情和愛和欲,將他纏住了,纏住了,要去除就不簡單,所以要忍受,要經得起這種的情愛來考驗,所以要難行能行,所以忍受諸難及諸世樂。
世間一切的享樂,這種紙醉金迷,過眼雲煙,這樣樂一下就過去了,樂了之後那就生悲了,所以在修行者對世間的欲樂,一點都不會被它動心,這就是戒德。 我們的心戒得很好,不會為它所動,所以:
精純無染
進修萬行
禪修守志
正思念行
定力宏願
布施利行
「精純無染」,精,就是不雜,進就是無掛礙,向前走,所以我們進修萬行,我們常常說六度萬行,我們要行六度,要萬行,你什麼事都要做得到,在無掛礙中付出,這叫做六度萬行。
「禪修守志,正思念行」,我們必定要在禪修,不是坐禪,是要時時有正定三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守好我們的志節,所以正思念行。
我們要常常真正的正思,我們不管是正思、正念、正行,這都是在禪思裡,八正道。
所以「定力宏願,布施利行」,這就是我們在《法華經》裡面,真實的道理,佛陀無不都是要我們,付出而無所求,我們的心,戒德要現前,所以布施、持戒、忍辱,還要再精進,這樣才能得到禪定、智慧。
六度要能夠很自由自在,行於萬行,這是我們要修的,所以經文中這麼說: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法華經序品第一》
戲笑,就是讓我們的心散亂,我們受一時世間的欲樂,在那裡享受快樂,這一定是讓我們的心會散亂,這叫做放逸,在我們的心境,我們要「離諸戲笑,及癡眷屬」,有的人用愛纏你,這就是叫做癡的眷屬,所以癡的眷屬讓我們很煩惱。
世間凡夫就是因為,不求脫離五欲,我們若是甘願沈淪在五欲中,我們就無法解脫,所以應該要離開這種的五欲,世間的五欲。
所以菩薩的心要持戒,防治散亂,唯有攝心,我們要好好把心攝住,不要放蕩,讓它散掉,所以這就是在修定,再來說:
或見菩薩
餚饍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法華經序品第一》
我們要時時用布施,恭敬供養的心,所以四事供養,就是衣、食、住等等,這樣的供養,清淨的周圍,這都是在做布施。
看看我們的志工菩薩,在醫院幫那些患者洗澡,都說,我在浴佛,在洗佛,甚至我們到貧窮苦難的家庭,去為他們清掃,去為他們洗澡、理髮,用我們本性佛的心情來看,人人都是佛,我們在叢林裡修行,抱著這個心情,無不都是在供佛,無不都是在供應衣、食、住、行。
所以不要想,佛陀已經不在了,我要到哪裡供佛及僧?有啊,本性佛,人人都是修行者,值得我們尊重,用周圍的環境來供養,這都可以。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法華經序品第一》
同樣的意思,請大家用心,布施種種微妙,就是用歡喜無求無欲的心,這樣在日常中付出,還是歡喜心,這就是無上道,不要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事,這樣是不是無上道?是啊。
你甘願付出,無有所著,無掛礙,去利益人人,人人歡喜,這不就是嗎?所以歡喜無厭,一直去付出,這就是布施,心靈的歡喜所得。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法華經序品第一》
我們的生活不離開這個四事,四事,衣,出家,當然現出家相,我們平時的衣著,讓人看了就知道,這個出家人很莊嚴,很脫俗,我們應該要自愛,我們的形象也要如規如律,看現在大家多麼整齊,海青,衣著身整齊,這無不都是我們的衣著。
我們雖然是修行,生活作息,休息也要有地方,佛陀的時代,雖然僧團開頭最初的時候,是樹下一宿,很簡單,所以有眾妙臥具,我們若是心清淨,在地上就如處天堂。
心若會滿足,修行者什麼東西,都是真正眾妙的臥具,我們都覺得很滿足了,哪怕是在地上,也如同在天堂,心若不滿足,即使真的很貴的東西,他還是感覺不滿足。
所以我們修行者所住的環境,我們要很滿足,我們的寢具,要睡的地方,我們要看了,啊,很有福,這就是眾妙臥具,看看,貧困苦難,病苦的人,他們的環境又是怎樣呢?我們若是靠近我們休息的地方,我們就要很滿足,眾妙臥具。
我們要用這樣的心境,在這個四事,我們自己彼此之間,要感恩,感恩我們有這樣的環境,是互相供給,互相供養,我們要感恩,精舍這麼多人在付出、在供養。
我們若用這樣的心,周圍的環境,華果茂盛,到處就是那麼整齊,那麼乾淨,真的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要用感恩心,很滿足的心,無所求的心,一切心靈的境界,在這個十法界中,你要選擇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或者是獨覺、羅漢的境界呢?
各位,一個心境,雖然事相如一,我們要用什麼心境來面對,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8_zo-xT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