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19日】精進修行心勿放逸

Community:
Branch:

我們修行絕對要謹記,不可貪著於名利,或者是懈怠,這全都是修行者最忌諱,絕對不可有這種心態與行為。我們若是有貪著名利,心生懈怠,那就是[不以勤苦為耐勞]。修行者本來就是要勤,就要堪得受苦磨,要學會耐勞,假如我們不以勤苦為耐勞,這樣要如何能修行呢?修行者若不勤苦耐勞,用心修學,那就不能流通佛所教法。

 

佛陀對我們的教法,就是要我們懂得精進,了解人生本來就是[苦],苦的源頭就是因為[集],集種種煩惱的因緣,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殷勤來追求,要修行於[道],才能[滅]除苦難。我們若不知道人生的苦,不知道苦的源頭,不會想要滅除我們的苦難,那這樣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所以,修行就要以佛陀所教法的道路去實行,不只是自行,我們還要教人行。

 

我們要自行、教人行,必定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如此才能將佛陀所教法的精神弘揚出去。我們若是怕苦,那就不必修行了。修行就要不怕苦,才能做為修行者的典範,否則,我們要如何流通佛法?如何能將佛陀的教法宣揚?所以,我們修行必定要立大願,絕不能有貪著或懈怠的心。若有懈怠、有貪著,那就是法末時的污行。

 

佛法從佛陀的時代,二千五百多年前,慢慢從[正法]經過了[像法],慢慢到現在已經[末法]了,因為佛法在人的心中日漸消失。所以,佛法要能繼續留傳下去,就要看修行者——僧團及在家居士,是不是能夠守教奉行否?我們若能守教奉行,那就是佛的正法還留存在世。若正法不在心中,就只是像法罷了,最重要的,我們要將佛所教法身體力行。

 

末法時期,不只是正法不見了,就連有佛像的地方也不願去禮拜;不只不信佛,還毀謗佛法;不只毀謗佛法,還毀壞佛像。這就是佛教一直到末法的時期,學佛者就是懈怠,禮佛只是一個形態而已,心並沒有在精進;不只心不精進,形態還放縱。像這樣,就是法末時的污穢行。這是污染了佛法,無法提倡佛法。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關鍵只在一念,一念精勤自然就精進,若是一念懈怠,行動就貪著利養了。請大家要時時自我警惕。

 

⊙貪著利養,不以勤苦為耐勞,不能流通佛教,是為法末時之穢行也。

 

我們前面所讀過的(經)文,[是妙光菩薩,時有一弟子],就是多懈怠,貪著於名利。這是前面所說過的。那麼我們現在再說,[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性家。]《法華經序品第一》

 

妙光菩薩,他在日月燈明佛的時代,他的弟子全部都在等待授記。不過,即將前後授記的人,不是在一時,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陸陸續續,哪一位是最精進、最殷勤、心最清淨無污染,如此前後授記作佛。

 

在這八百弟子中,也是即將可以授記的人,也有修行中還習氣未了的。其中,有一位求名菩薩,求名利、懈怠。這就是要警惕我們,在妙光菩薩的弟子中都有如此,能夠前後被授記的弟子中都還有這樣習氣的人,這就是在警惕我們,我們到底是不是有這樣的習氣呢?

 

我們若是有求名、求利無厭足,全都是遊走在[族姓家],去追求、去奉承,若是有錢、有名、有利的人,就是這樣不斷去奉承,這種的修行是污穢佛法。

 

修行要[慈悲等觀],我們修慈悲行就要平等。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眾生隨著過去所做的業,善惡業。過去所做,多做一些善業,這輩子就遇到福報,有名、有利;過去若結不好的緣,造了不好的業,這輩子那就是遇事不得意,做起事情,事事不得意。其實,這樣的人是否就沒有成佛的機會呢?佛陀說絕對有,因為人人本具佛性。

 

我們看看慈濟人,人間菩薩,我們常常在新聞畫面上看到,若是去訪視,有人報個案來,人間的菩薩要趕緊去訪視。看到那個家庭的骯髒,看到老、病、苦、殘廢,絕對不怕這個家庭是骯髒的,不怕這個人是有病的,伸出雙手去擁他、抱他,去幫他擦、幫他清、幫他洗。看,這叫做人間菩薩。

 

行菩薩道就要具足慈悲、平等的觀念,不應該僅是在求名利,僅是奉承,奉承著有名、有利、有錢、有勢的人,不可以這樣。我們一定要將愛擴大,擴大愛鋪覺道,我們要自己行在菩薩道中,同時要牽引人人入菩薩道去。

 

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不可有貪著名利,或者是對[族姓家],就是有錢、有名、有勢、有力的人,就有特別的心。我們應該眾生平等。我們若沒有眾生平等,若懈怠、貪著,我們很快就沉迷,沉沒於愛欲大海,又再迷惑於名利大山。

 

⊙謂人禮佛但為修行名譽,詐現威儀,而實無慇重之心,唯馳求外境,是為求名禮。

 

同樣的道理,就像我們求學佛法,有的人求學佛法,就是沒有用這種道理去求。他禮佛、拜佛,是要讓人知道我是拜佛的人,拜佛的人都很善良。所以,要讓人知道我很有善心,我學佛法,所以我在拜佛。

 

這樣的人在禮佛,單為修行的名譽,僅僅為一個名譽在修行,內心根本沒有在修行。這只是外形的修行,[詐現威儀],讓人看起來感覺,這修行人風度很好。在人面前好像拜佛、禮佛、修學佛法,名譽很好,在人面前現出了學佛的威儀,只是這樣而已。其實,內心沒有慇重的心,沒有殷勤,沒有自重。

 

我們自己是修行者,我們要尊重自己,不可不尊重自己。何謂[尊重]?自愛。我們要愛惜自己。我們修學佛法要有莊重之心,不只是外表、人前。在人面前裝得裝出了威儀,在人背後就是放蕩、散漫,那就不對了。我們在人前人後都是一樣。所以我們對佛法要殷勤,也要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佛所教法。

 

我們若能尊重佛所教法,才能尊重自己;懂得尊重自己,自然就能夠尊重別人。所以學佛、禮佛,就是用我們最虔誠的心來學佛、來禮佛,絕對不是一個為名譽的修行者,我們是從內心虔誠來祈求佛法。

 

所以,不可只追求外在的境界,讓人看而已,我們要從內心。假如我們只是要做給別人看,這叫做[求名禮]。

 

⊙[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法華經序品第一》

 

我們若是[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就會[棄捨所習誦]。儘管你在誦經,雖然在誦,但是心沒有[法]存在,這也叫做[棄捨所習誦]

 

這種[棄捨所習誦],只是讀誦就過去了,文字不在心。文字既然不在心,道理如何能在行呢?所以身、心都無[法],這就是會沉入於(諸欲)大海中。所以,這種的人就是[廢忘不通利],經典讀過就馬上忘記了,於道理不通。

 

若於道理不通,對我們修行是很不利,空過人生、空過時間,只是一個名譽上的修行者,空空過,真正是不實、不利。不只是修行者不利,對於要傳承佛法,也是完全廢棄。[以是因緣故],我們要很了解,[號之為求名],這樣的人叫做求名。

 

求名菩薩,就是在八百弟子中,這妙光法師在教導的弟子,雖然列入於八百位其中之一,這位菩薩,就是求菩薩道的人還有這樣的習氣,所以人家稱他為[求名]。

 

求名就放蕩,[亦行眾善業],幸好他還是有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有這樣的因緣,所以他能見到很多的佛。

 

⊙[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法華經序品第一》

 

所以說來,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修行者,很散漫,常與有名、有利的人走在一起,去討好這種有錢、有勢、有名、有利的人,都不曾想過學佛,[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才是我們的真實本分,都未曾想到。所以,若是全都偏於名利,[多遊族姓家],這叫做散漫。

 

可是,他還能認真行眾善、結好緣,因此他還有善根,有這個善根,因緣就不會斷。所以我們至少也要與人多結好緣。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哪怕是你的心有懈怠、有散漫,但是你在人群中多結善緣、多布施、多付出,如此因緣還不會斷掉,不過,時間就要多拖很長、很久,才能將佛法入心啊!

 

學佛,希望我們人人要記著,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