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9日】知苦明諦勤精進

Community:
Branch:

[三界生死,畢竟苦患;六道輪迴,苦多難安;知苦明諦,慎集業因。]

 
 
這就是要和大家分享,我們要知道,三界生死畢竟苦患多。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物質等等,我們的看法,我們所接觸的,無不都是受外面境界欲念誘引,才會這樣不斷接觸,不斷起心,不斷擴大欲念,所以就不斷向前爭取,就造了無數無量的業。
 
有的人知道不義之財勿取,不過外面的境界,名、利、地位,這都是有聲、有色、有相,也是會讓內心起煩惱。若是有在修行,看開了,名、利不必貪著,但是內心的無明,無色界;既然無欲,也不受外面境界誘惑,不過還留有一樣,除了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這種內心的煩惱無法完全滅除。所以在三界中,最苦的就是凡夫。
 
六道輪迴,由不得自己,苦多難安。天人,雖然天人享受,福盡還是同樣墮落。阿修羅有天福,卻是內心的無明、煩惱、瞋恚,苦也很多。在人間,多少人不只是無福,還是多苦難。
 
人與人之間,哪怕是親生的孩子來折磨父母,這也是很多。或者是夫妻恩恩愛愛,卿卿我我,情也有變異的時候,這種情愛,結仇連怨,也是苦難偏多,在現實的社會比比皆是。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那更是苦難。所以說,六道輪迴苦多難安,非常苦!這個道理叫做[苦諦],就是最真、最實的道理。
 
佛陀也是為了眾生在苦難中沉迷,他才必須生生世世為一大事因緣再來人間。因為,這些芸芸眾生不知苦、不畏苦、不避苦;不知苦,所以他不怕苦,所以造很多業,不想避離這些苦。因為這樣,所以佛陀來人間,不斷為眾生說[苦諦],苦的道理。
 
所以佛要我們很謹慎,我們如何集來的業因,你若不知道苦諦,不明白道理,我們就不懂得要謹慎。
 
然而凡夫依然是凡夫,好像三界中的火宅,那個大宅已經著火了,裡面還有一些孩子傻傻地在玩,感覺火很好玩。這就是三界凡夫,不知道三界已經完全在五濁惡世裡,一切就是破舊骯髒,卻是還有一群人在那裡追逐著欲,惹火燒身。這全都是佛陀所不忍心,因為眾生是這樣,所以他還是不斷在人間。
 
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給孤獨園的時候,佛陀就對迦葉說:[迦葉,你知道我還是同樣長期在說法,也是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樣,你也要發心來調教這群比丘。]
 
迦葉尊者就說:[佛陀,既然佛陀這樣教示,我應該也要依教奉行。不過,我不知道要怎麼說。]
 
佛陀就說:[你能到聚落的地方,或者是荒野的地方,能告訴大家人生苦難偏多,無常、苦、空、無我,人人要互相尊重,彼此警惕。用這個法等等,要趕緊向大家宣告。]
 
迦葉就依佛陀的教法,見到人,開始就向人人說:[世間所有的物欲都是苦的根源,世間所有人我互動無不都是因緣牽連,所以人人要和好,因緣果報人人要謹慎。]
 
很多人聽迦葉所說的法,感覺到,的確,人生真苦,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只是為了一個[欲]字。所以放棄了這個欲,好好來修行。多少人放棄了家庭、地位、名利,開始修苦行。
 
佛陀就再向迦葉說:[迦葉,你要知道,有的人家境很好,出家之後還是在享受中。有的人見到這種有福的比丘,也就追隨在這種享受的團體中。像這樣,他出家,一直在享受中,這會惹來了自滅道根。所以迦葉,你還要用心去了解,這些出家享受的比丘團體。]
 
這一段典故,我感覺到佛陀的時代,其實說法也是很辛苦,帶動僧眾也沒有那麼容易,他也是還要再找人,來幫助佛陀去教化僧團。在僧團中的長老迦葉,都不敢,[這些僧團比丘難調伏,他們不會接受。]我看到這一段經文,感慨很深!佛陀時代就是這樣,回歸我們現實,是不是修行不容易呢?
 
三界生死畢竟苦患,到底出家,還要沉溺在三界中嗎?還是沉浸在物質?或者是沉浸在名利地位呢?六道輪迴,難道都不怕嗎?會是苦難的道理都沒有透徹嗎?生活還這麼不謹慎,還在集種種的苦因!
 
所以,有時候會覺得人生苦難偏多,為什麼人人還是這樣沉溺?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救拔,但是,是不是人人願意伸手呢?人人願意接受呢?這就是要看我們現在,人人是不是有警覺。
 
昨天我們就說[緣覺],[緣覺]是最有警覺的。他能緣著這個環境去了解人生,為什麼有這麼無常。大自然的境界,包括人間所有山河大地,還有人的身體,生、老、病、死,這麼多的無常境界,他很認真用功,要如何能透徹生命的來處,要如何能了解因緣互動。所以他很用心,緣著十二因緣觀,依此十二因緣的法,他能證了空理。
 
 
⊙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過去也曾說過,一就是無明,[無明就緣行,行就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就生了,有了來出生,那就有[老病死],這叫做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
 
 
開頭就是一念心,但是無明生起了,所以常常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貪]開始起,就想要追求了。求,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這不如意,他要產生什麼呢?就是[瞋];求不到會生氣。所以欲心一起,假使求不來,瞋恚的心就起了。
 
人間的爭端,較大的是國與國的戰爭,較小的是社會動亂,再更小的是家庭不安,這就是我們因為一念的貪。貪愈絞愈深,就像滾雪球一樣,煩惱不斷複製,這樣叫做[癡]。
 
所以,這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這三種就一直衍生、衍生,所以去行動,去造作很多的業。行動,有了行動之後,意識變成一種[習氣]。
 
所以常說,我們要修什麼行?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只是我們的行動中,已經和這個非常污染的欲界,已經滾入了我們的意識裡,所以[緣識],這個[識]是緣外面的六塵,指揮我們的六根去造作,所以這全都是癡。所以就緣[識],這已經是無明的識,所以識就緣[名色]。因為懵懵懂懂一輩子之後,這最後一天我們何去何從?所以脫離了這個身體,這個識就到有緣的地方去了,所以這就是由不得自己。
 
你到有緣的地方去,開始我們的身體,那就是[六入]。現在的科學發達,在母親的身體裡,先看看受胎有健康嗎?不斷知道,所以那時候[六入],慢慢我們的六根,頭、腳、手、五臟六腑,慢慢一直出來,這叫做六入。
 
出生之後叫做[觸]。本來在母親的胞胎裡,既然出來了,已經和外面的境界接觸,感受到通身透徹,痛徹骨髓,感[受]到,就開始痛、苦。這樣一直長大,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環境裡,每天都在感受,感受到外面的境界,貪心不斷又再複製、製造,過去既然帶著這個意識來,現在這種習氣還是重複。
 
受而[愛],愛就去[取],取就又爭,爭之後又造業,造了[有]的業,這個業是苦的業或福的業呢?已經[有]了,定下來,你已經造就了很多,無論是福,或者是惡,已經[有]了這個業,定了,所以在這輩子裡有[生、老、死],這叫做十二因緣。
 
各位菩薩,我們要發菩薩心,不要再停滯在小根、小智。佛陀已經這樣告訴我們,緣覺也很願意接受,沒有錯,十二因緣是真理,四諦、六度、十二緣,這全都是我們要用心去探究。四諦的道理我們要很了解,六度,六度要行萬行,這就是菩薩道。六度,要用六種的方法,自度度人。我們要透徹人生的來源,那就是十二因緣要了解。
 
所以,佛陀過去雖然是施巧方便來教育,其實這些全都在教育我們要見苦,要知諦;要知道苦難,我們要知道道理,我們要趕緊修行。
 
總而言之,學佛,時間一天一天過,我們不要讓時日空過。十二因緣是我們如何來、去,乘著過去的因,無明、行、識、名色……,一直到我們現在,這樣一直生活下去。到底我們的來生,在這十二因緣,我們已經到[老死]的程度,所以還能不認真嗎?還能不用心嗎?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