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24日】精修正法福慧圓滿

Community:
Branch:

『志修菩薩行者,漸盡無明之源,成就福慧圓滿,精修行持正法。』

 
 
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要發心立願。志向若是想要修菩薩道的人,我們的意志一定要堅定。堅定這分意志,就要好好的自己學習、修行。而學習、修行,是要如何學?如何修?
 
我們開始發心,想要做一件好事情,要選擇好的朋友作伴。這要如何選擇?好的朋友,他會幫助我們好的方向、正確的事情,我們要相信。他教我們,我們這樣做,所以漸漸接近善友的教法。
 
善友所教我們的,就是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習氣,你看到什麼東西,你會起了那分『他有,我怎麼沒有?』『他多,我怎麼少?』若有這個心念,就要趕緊提高警覺,我們沒有,我們就要用善解的心,沒有這些物欲,我們的心清淨;東西較少,『很感恩,減少負擔』。
 
這樣很有道理啊!的確,沒有的時候,我們善解;少的時候,我們感恩。像這樣,這種的習氣漸漸、漸漸地,我們能瞭解一切萬物,只不過是幫助我們生活的用品而已,不需要非分之貪,這樣我們貪的習氣就漸漸減少了。
 
習氣若是漸漸減少,我們內心的智,智明;有智,我們就會明朗起來。就如我們的心鏡,心鏡若沒有沾到污垢,這面鏡子就會明。有了一點點的污垢,我們及時擦拭,擦過了,這面鏡子會很明,所以『漸盡無明之源』。
 
那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貪、瞋、癡、貢高、驕傲,或者是懷疑的心等等,都是在我們日常的習性,我們若能漸漸將之去除,時時自我警覺,自然這無明之源會漸盡,就漸漸沒有了。若如此,就能『成就福慧圓滿』,這就是要漸漸進步。
 
常常說的道理,我們常常聽,懂的事情也已經不少,我們懂事之後就要去身體力行,這樣才是叫做漸漸進步。我們若漸漸進步,我們就能身體力行,真正走出去,才能看到菩薩心地風光。你若沒有做,無法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分非常溫馨的感情的溫暖。這就是你要去付出,得到人的感恩,那分感恩與付出,這分的感情。當然這分感情,若能無所求而付出,這樣叫做清淨。覺有情、清淨,這就是在修菩薩道。
 
修菩薩道,就要用在人群中,慢慢地進步。若能夠如此,叫做『精修行持正法』。這樣叫做在精進,這樣叫做在修行,也是叫做我們在持。我們要堅持,親近善友,接受善友的教育。我們向著善友所說的方向走,將我們的無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一分一分的怨、一分一分的恨,漸漸去除,善解,都是感恩,都是知足,這全都是叫做修行。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福、慧。我們無怨、無恨,我們善解、知足,不斷地付出,這叫做福與慧。
 
所以,若要能夠了徹佛陀的知見,教我們如何做好人、成好事,才能接近道理。這就是佛陀的道理來源,必定要從我們自己的內心身體力行,漸漸向著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接近佛知佛見。
 
佛,『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這些都是我們說過的話。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三昧』就是定心,也叫『調直定』。我們的心要很定,而且常常要調整好我們的心,向著正確的方向。這個正直的方向,定好我們的心,這叫做『三昧』。『三昧』就是『正』,正知、正見、正念、正定,這都是叫做『三昧』。
 
『正心行處』,我們的心這樣正、正確,方向要向前前進。不是都沒有精進,這樣叫做定,不是。定,是我們的心不受外面境界動搖,但是方向正確,趕緊精進向這個方向行,這才叫做『調直定』。我們要時時將心調整好,調在正確的方向,這條康莊大道。常常說『菩提大道直』,『菩提』就是覺、正覺,這條路直。所以我們的正覺的心要定,要走這條道路。
 
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調直』,這個調直的定心,不是修行人才需要有的名詞,其實是任何一個人都要用到的。所以,以前常常慈濟人的口頭禪:善解、感恩、知足、包容。這就是要讓大家養成調直心,也是調直行。其實,『慈濟四神湯』是一個調直行的湯頭,我們大家若能常常拿來用,我們的心哪有什麼暴躁?不會很暴躁,也不會彎彎曲曲,我們就自然會很定的心。
 
所以,舍利弗他向佛陀這樣說,佛陀就如『慧日大聖尊』,如陽光一樣,這分光明來照耀天下,佛陀這分光明智慧來照耀凡夫心地的黑暗,用方法開啟我們的心門。
 
所以,佛陀常常都是『久乃說是法』。常常都是這樣說,隨機逗教,應眾生的根機,開啟眾生的心門,要讓眾生化惡為善。那個惡,不好的習氣、不好的觀念,如何掃除它,如何能向善的路走。隨眾生的根機,說這樣的法,這就是『方便法』,隨眾生機。
 
『久乃說是法』,就是說這樣的法。這樣的法,是不是妙法呢?這叫做『妙權』的智慧,應眾生的根機,教育眾生。而且,延到現在要告訴大家:『我的知見,我所得的法甚深微妙,你們還不瞭解。』雖然做善事,改過以前的習氣,但是真正佛陀的心智,佛陀的心、佛陀的智慧,還不瞭解。這也是很自然的。
 
再者,『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這是佛陀常常說的,他已經得到『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大概瞭解了,這是舍利弗在說,佛陀就是常常這樣說,常常稱歎,佛自己本身與過去諸佛同樣是這樣,已經得到『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
 
當然,諸佛全都已經是日常生活無不在禪定解脫中,因為他在禪定、解脫,才稱為正覺。
 
我們凡夫說『坐禪』,打坐時才有禪,是這樣嗎?佛的生活中,分秒間無時不在禪中。所以,禪宗的禪師已經說了,『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喝茶吃飯無不是禪,舉止動作無不是禪』,一切都是在禪定中。所以,佛的境界就是這樣,禪定、解脫。
 
 
⊙禪:靜思惟、靜慮。靜思惟者,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思,靜慮之義。
 
 
禪定,『禪』就是靜思惟、靜慮。
 
佛陀的心境,無論是看到什麼樣的事情,聽到什麼樣的聲音,天地萬物景象,在佛的心靈境界所接觸的,佛陀的心思就是在『靜』,靜靜地思惟:這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個人所說的話,他的心思是如何?他聽話時,在禪中聞眾生所說的語言、聲音,這樣他才能開導眾生正確的方向。所以,佛的心是靜思惟與靜慮。
 
『靜思惟者,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教我們要如何好好來靜思惟,如何用心。
 
我們修行的人要好好用心,好好來思惟、分析種種的事物。我們還在修行,所以要不斷研習,要好好修習。修行要學習,要不斷向前前進。
 
所以,『靜慮者,心體寂靜』。我們的心,心看不到,在我們的體,所以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們全都是看起來很寂靜。我們有時候看到人,覺得這個人很冷靜。冷靜,不會聽到什麼事情就很暴躁,就開始發出來。所以我們的心體寂靜,『能審思』,要懂得好好來審察周圍的道理。到底這件事情發生是什麼事情?我們要冷靜一點。這也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修行方法。
 
所以,『靜慮』的意思是要冷靜。『靜思惟』就是要很深思,看周圍的境界,冷靜來聽人人所說的話。這也就是我們在平常中是不是到這樣的境界呢?我們就是要學。這叫做禪定,不是只有打坐的時候叫做禪,『坐禪』,不是。我們要『行禪』,在行動中還是同樣有禪。
 
所以,『禪定』與『三昧』是同樣的意思;三昧、調直定。現在說禪,禪定,就是要冷靜,很冷靜,冷靜思惟天下萬物,能夠用我們的定心,以不變應萬變。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瞬息都是在變動,在很微細的變動,我們普通人不知道,那麼禪定,禪就知道。所以,佛陀會告訴我們『行蘊』,非常微細不斷不斷這樣過去。過去變現在,現在變未來,都在那個分秒、很細膩的時間不斷在變,瞬息萬變。我們要用這個定心來面對。
 
各位菩薩,真的要好好學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立志,要漸漸去除我們的無明、煩惱,不好的習氣要漸漸改變,才能夠成就福慧圓滿,否則我們都是一直在缺角。缺角(臺語),若用文字來寫叫做『缺角』,用臺語來講是『撿角』(報廢之意)。我們人能『撿角』嗎?不要;我們希望能夠圓滿。修行要福慧雙具才能圓滿,所以我們要精進修持正法,這樣才能圓滿。無論是三昧,或者是禪定,我們都要好好地學。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