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12日】觀機信力適應機宜

Community:
Branch:

『不信生疑障道礙善,信受奉道其道甚大;觀機信力適應機宜,發大心者得大法益。』
 
也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學佛最重要,就是在一個『信』字。我們若是沒有信,不相信,就容易生出了疑念。在正法中生疑念,那是很傷害,不只是讓我們的道根無法伸長,同時也會障礙了善法。我們自己不信,生起懷疑,障礙自己,若再將這疑念延伸給別人,如此也是障礙別人的善根。這是『自障障人』,自己障礙,又再障礙他人。
 
所以,我們的信,要用很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成就自己,也能牽引別人。所以光是一個『信』字,對己對人都是損益在其中,所以『信受春道,其道甚大。』佛陀對弟子這樣說,我們懂得信受奉行,自然這條路就會很開闊。
 
佛陀的慈悲,應眾生的根機施教,隨眾生的信力,用大、中、小的教法,這無不都是為眾生如何能建立信心,而在信心中不受損——對自己無損,對他人有益。這是佛陀觀機逗教,最重要的智慧。
 
所以『適應機宜』,就開始隨人人的根機去發心。若是大根大機,佛陀施以大教。他能接受,就能很快發大心,這個大心就是自利利他,行大道法,那就是得大法益。這要視我們『信』,這個信心在佛道上,我們要如何走。
 
佛陀適應我們的根機,開了很多的道路,讓我們來選擇。但是,到現在這個時候,佛陀是要人人全部方向集中在菩提大道,這條直接能向佛、近佛的道路。這就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理由。
 
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在那個時候,舍利弗提出請求之時,佛就向舍利弗這樣說:『止!止!不須復說。』暫時不要說,停止下來,不必再說了。若是要說,不相信的人,還是同樣會生起懷疑。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因為,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那個根機還不夠很透徹,若聽到大法……。大法,最徹底的法,那就是要將自己先小我放棄。但是要人人放棄小我、私愛,真的是比較難。在佛陀的慈悲、智慧,就希望這些人也都能到好樂求大法的心,所以他在此故意就是『止!止!不須復說。』
 
每一次若看到此處,這段(經)文,特別起了歡喜心。歡喜佛陀是智慧,是慈悲,他啟智用慈,將那好樂佛法的人,讓他稍等一下;讓這些好奇的人,警惕他們不要有驚、疑的心。卻是舍利弗求法心切,所以這(經)文中就說:『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陀連續二次,『止!止!不須復說。』現在舍利弗也是連接著二次,『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大家現在的心已經起了那分慕法,仰慕佛陀現在所要說的法。是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那就是很多人了。意思是要告訴佛:佛所考慮的,會還有懷疑、驚疑的人,這人數已經很少了。現在多數多數的人都已經好樂佛法,非常欣慕佛法,所以請佛要趕緊來說。
 
⊙重言唯願說之,因止之愈嚴,而請之愈切。可見悟機之成熟,然日光不為無目而隱,佛法豈為癡者而默。
 
這『重言』就是重複,『唯願說之,唯願說之。』為什麼舍利弗會這麼懇切重複懇求?那就是因為佛陀:『止!止!不須復說。』就是表示佛陀不只是說一句的『止!止!』是二句,『不要說,不要說了。』就是要停止下來。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所以舍利弗聽起來,他就很迫切,愈是迫切,擔心佛若真的全都不說,到此為止,大家損失就大了。
 
所以,舍利弗很趕緊來懇求,他也是重複二次。所以這個懇請之情的切,非常真切的心來懇求,可見悟機成熟了,將要啟悟的根機愈來愈成熟。
 
就像太陽每天就是順著時間,同樣這樣浮上來。絕對不會因為看不見太陽的人,太陽就不出現。不會如此。佛陀,真的該說的話,他一定會說。這個法,是佛陀在觀根機,要如何能適應愈多人,愈開啟信心,愈接近大法的根機,這樣佛陀開始就會說。所以,不會為了愚癡、無智之人,佛法就不說。同樣會說,就是要等待根機更加成熟。
 
⊙今會中無數求道者,曾見諸佛。宿福非淺,善根成熟,一聞大道,即勇於承擔,皆是智慧超拔,入耳即信,敬信者廣。
 
『今』,現在。會中無數求道者,『曾見諸佛』,也是有見過佛,所以『宿福非淺,善根成熟,一聞大道,即勇於承擔』。這是向佛,安慰佛陀,說:這些人,大多數的人,其數有百千無量阿僧祇,有很多人過去生已經與佛有過因緣,也聽過了不少佛的法,也曾經有修行,一路過來,現在的根機將要成熟了。所以,佛陀若能趕緊將此大法說出來,那就是『一聞大道』,讓大家趕緊聽到,一接觸到,大家就能啟大心、大智、大信力,就懂得要勇於承擔。若願意承擔,表示這些人智慧已經非常超越了。這樣的人在會中也不少。
 
像這樣的人,法出自佛的口,就是入到人人的耳根裡,這大道法『入耳即信』。所以佛不必擔心,只要佛陀將此法趕緊說出來,大家已經開啟大心,懂得勇於承擔了,所以大家聽進去一定能敬信。
 
佛陀對舍利弗有信心,所以他就故意『止!止!』。他相信舍利弗能鍥而不捨,還是能再追求,不會因佛陀說:『止,停止,停止。』他就不敢再問,不會這樣。佛相信舍利弗一定會再懇切請求。這叫做師徒之心很契合。倘若佛陀若說:『止!止!不須復說。』大家就這樣停止下來,這個大法就無法這樣宣導出去。
 
所以每次若讀到這段經文,總是覺得很歡喜。這種的契合心機,這是很難得。
 
⊙當為生信者說,則損者少,益者多。縱有不信,以結信受之緣,說則雙益,止則雙損。
 
所以在此處『當為生信者說』,對這些能生信心的人說,『則損者少,益者多』。
 
損,何謂損?前面我們說過了,他若是懷疑,他不只是自己不肯信受,反過來邪思、邪見,就去執行邪法。對自己有損,還會去損害他人。這就是佛陀最考慮的。
 
但是舍利弗向佛所說的,就說那樣的人比較少,所以『損者少,益者多』。雖然在場也有不信之人,也已結這個信受之緣。雖然不信,沒有很瞭解,這個法讓他聽起來,也為他撒一顆種子,將來也有那個因緣可以接受。
 
所以,『說則雙益,止則雙損。』開始說吧!說就是雙方都有利益,好樂佛法的人,在追求的人有利益,能夠趕緊聽到大法,當然大家能信受奉行;少數之人,雖然他還有疑,不過為他種了未來能接受的緣,所以這樣也是有利益。
 
若這樣,『說則雙益,止則雙損』,真正想要聽的就沒有聽到。因為佛陀『止!止!不須復說。』就停止了,沒有聽到了,這樣不是受損嗎?這是幸好舍利弗有那智慧。當然,佛陀絕對不會為此就停止。這是在這法會上很精彩的一番對答,很歡喜。
 
『凡人不信佛言』,不相信佛的話,『反造毀謗之業,則墮地獄,豈可說法令人招苦』。
 
⊙凡人不信佛言,反造毀謗之業,則墮地獄,豈可說法令人招苦。
 
其實,佛陀就是不希望因為不信法而生毀謗。他不信,若能不毀謗,只是自己障礙自己不會進步,這樣業會比較輕,倘若去障礙他人,那就是墮地獄。因此,佛陀就不輕易將大法說出來。
 
⊙驚疑不毀其障猶輕,增慢之流怨生於心,言謗於口,必墮地獄深坑,不惟無益而且有損。
 
這就是驚疑,但是不毀,像這樣『其障猶輕』,就比較輕,只對自己障礙而已,沒有去障礙別人。最怕的就是『增上慢』,不只是懷疑,他還要把自己不對的見解再去傳給別人。這種因為他『怨生於心』,自然『言謗於口』,這個心、口、意都開始起著這種因為懷疑,所以生起了怨;因為怨,所以他就毀謗。若如此,『必墮地獄深坑』。這不但無益而且有損,這是佛陀的考慮。所以他但願讓大家稍微心冷靜一下,『止!止!不須復說。』稍冷靜一下,這是佛陀的用意。
 
各位菩薩,學佛,真正我們要很用心啊!無論是說話,或者是請法,我們要輕重分得清楚,求法的心要懇切。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