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4日】深智信解離諸疑悔

Community:
Branch:

『如來悲智運悲啟慧,令諸眾生得見諦理;信解清淨如鏡照境,離諸疑悔信受喜悅。』

 
 
也就是要告訴大家,如來,釋迦牟尼佛,時時都是運用他的悲智,慈悲、智慧就是為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能夠契合眾生的根機,希望人人能得到快樂,法喜充滿。
 
『令眾生得見諦理』,只一個心願,希望眾生能夠體會到佛陀的心意,佛陀所說的法能夠入眾生的心。佛所瞭解的,但願眾生同樣也能知道,佛陀看得到的,人人同樣看得到,希望眾生與佛陀同等的境界,所以叫做『得見諦理』。『諦』就是真諦,是一乘實相的真諦。
 
這是佛陀對待眾生的心願,所以這必定要引導人人能夠『信解清淨』,用清淨心來相信,來體解佛陀的心意。我們若是沒有清淨的心,就無法徹底瞭解佛心。所以,我們若要徹底瞭解佛心,我們必定要用清淨信解之心。
 
這心就如一面鏡子照境,我們眾生的心鏡若能照到佛陀的心境,如此不就是與佛的境界平齊嗎?佛知、佛見就是我們的所知、所見,我們的知見若能如佛之境界,這不是不可能,只是我們對這『信解清淨』還未透徹。所以,還未透徹,信解還未清淨,那就是應該要下功夫,要『遠離諸疑悔』。
 
信,有信即無疑,有疑就無法生出信根。所以我們若是有疑心,清淨妙法無法體會,因緣若是錯過了,法就會離開我們的心,遠離我們的境界會很遠。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向佛陀的教法,我們必定要深信,一定不要再有疑心。我們若有疑心,就會障礙我們的道業。
 
我們若能遠離疑悔,我們才能信,生出至誠的信心來接受佛陀的教法。這樣『信受喜悅』,好好去用功,相信、瞭解、用功,如此佛心、佛知、佛見,我們都很清楚,這時候的法喜就是從信受中生。
 
所以各位,學佛,我們必定要學佛陀的智慧。我們要學佛陀的智慧,我們若沒有相信,就永遠離佛很遠。我們要相信佛陀為眾生,永遠都是這樣悲智雙運,他永遠都是為一大事,要令諸眾生能夠徹見真理,這是佛陀的心願。
 
在我們眾生本身,一定要產生信解清淨之心,我們才能這面心鏡清淨。一定要離開懷疑的心,才能及時信受得到法,那個法喜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人生目標,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用心。
 
我們前面,佛陀他幾次的『止!止!不須復說。』是三止。舍利弗還是鍥而不捨地請佛說法,佛陀還是同樣。因為,會中的『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考慮到這些人的根機,還有驚、有懷疑的心。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最重要的,還有『增上慢者』。『增上慢者』就是指四眾,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人間信佛的人。
 
 
⊙諸增上慢者,專言比丘者;比丘為四眾之首,故以比丘攝四眾。
 
 
比丘是四眾之首。現在佛陀開始講一乘法,這些人一定還未信根很深入,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現在聽到,必定會起懷疑,懷疑過去佛所說的二乘道理。
 
二乘就是小乘、中乘。過去向大家說『四諦』、『十二因緣』,告訴大家,來人間六道輪迴苦不堪,要大家好好修行,斷除了『分段生死』,回歸清淨本性,如此才能得到超越,離三界六道。這是過去佛陀所說的二乘的道理。
 
現在忽然間要去除過去所說的方便法,現在已經開始要說真實微妙法,大家會怕,會懷疑:難道過去我所修的這些都不是嗎?我好不容易對世間起了厭離心,很不容易斷除了過去種種的煩惱。現在佛陀所要說的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再回入娑婆,所以有的人會怕,如此不就是與過去所說的法有抵觸之處,有矛盾嗎?
 
 
⊙佛意:此增上慢比丘,若聞今佛說一乘妙法,必疑與前說之二乘法,互有抵觸。
 
 
因為這些人若是心中有疑,因此他會生起了增上慢,感覺我已經斷除一切煩惱,我不會再來六道輪迴,我已經超越三界,我已經比一切人高一等。所以,大家的貢高驕傲的心就會生出來。
 
其實,修行者若是煩惱還未除,很容易『慢心』又再生,生出了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未得謂得』。我們尚未得到,感覺一切我全都得到了,我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口就起了妄語。妄語就是『未得謂得』,我們明明就還未得到,我們(卻)說我得到了,這些法我全都瞭解。這種大妄語的過失,若如此就容易墮地獄。所以(經)文中就這樣說:『將墜於大坑』。
 
 
⊙因而起疑,生增上慢,口起妄語過失,而墮地獄。故經云:『將墜大坑。』佛以大悲故,於是彼等未退席前,故以不忍即說。
 
 
『大坑』就是地獄。佛陀的慈悲,不願意讓這些人又再造業。所以『佛以大悲故,於是彼等未退席前』,這些人還未離開前,『故以不忍即說』,因為會中還有這樣的人,所以佛陀還是『止!止!不須復說』。又再止舍利弗:『好了,不要再說了。』因為會中還有這樣的人。
 
卻是舍利弗就開始又再懇切再求,(經)文中又這樣說:『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實在舍利弗,我們要很感恩他。要不是舍利弗鍥而不捨,一再懇求,這個法,這一乘實相的道理,無法展現於我們現在。
 
佛陀三止,舍利弗三請。意思就是說,法的至妙,不是簡單就能這樣說出來,必定要深智,根機很成熟,信根很深,這樣的人才開始能夠接受這樣的法。
 
 
⊙言法妙者,非深智莫能解。佛以二乘權說,為一乘之方便,未經宣示以前,人莫能知解,故曰妙。此善巧之法,由於增上慢者不易敬信也。
 
 
所以『非深智莫能解』。佛知、佛見,這甚深微妙的法,必定需要深智,很深的信根,很開闊的智慧,如此才能夠瞭解。
 
所以『佛以二乘權說,為一乘之方便』。其實,佛陀四十多年前所開的方便法門,其實也為現在一乘來開啟。若沒有從第一階的階梯造起來,要如何能到高樓上呢?不是說我就到七樓,七樓看風景很美。若開始就蓋第七樓,有可能嗎?一定要先打地基,七層高樓由地起。所以,現在的至高無上微妙一乘大法,必定要從過去,將這些懵懂不了解法的人慢慢接引他。
 
眾生無始以來無明覆蔽,必定就是要這樣一一、一一為大家牽教指導,若無『四諦』、『十二因緣』,如何宣說『六波羅密』呢?所以,佛法的次序,今天的妙法是過去開方便法慢慢牽引,到現在根機成熟。
 
這一乘大法就是要教菩薩法,這個法是妙,『未經宣示以前,人莫能知解』,還未聽此法之前,大家無法瞭解。所以二乘他們會怕,大家以為這個法,不知道又要叫我們回來娑婆做什麼?好不容易離開了。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奧妙,以離開、出世的精神,能再回歸入世的志業。這是要看我們的心,心意堅固,再回入娑婆,並不會受娑婆的業力來污染我們。這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方向。
 
所以,過去的權巧方便,是現在妙法的基礎。所以『此善巧之法,由於增上慢者不易敬信』。還未信解的人,佛陀就還不說出去。這是我們要瞭解的。
 
所以在這段(經)文,這麼長的時間,舍利弗的懇請,佛陀的『三止』遲遲不說,其實是考慮在這人群中,要說是否適當?因人、因時、因地,這個地點是適當,時間也適當,但是人還有少數的因緣還未成熟。
 
各位,我們人人是不是有成熟接受大法的心呢?還是同樣要看我們現在各位。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