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29日】因緣而生戒慎三業

Community:
Branch:

『譬喻言辭』:託此比彼,寄淺訓深,動樹訓風,舉扇喻月,故言譬喻。

 
 
這是用種種的方式,這件事情這個法,告訴你,你聽懂嗎?聽不懂,來,再為你作個譬喻。說給你聽,這個法、這件事情,這件事就是來譬喻這個法,所以『託此』——託這個事,告訴你,讓你瞭解那個道理就是這件事情;這件事情的舉例,就是千差萬別的事情,都是如此道理,源頭就是出自這個道理。
 
有時候,道理深的,愈是譬喻,愈是聽不懂。深,這麼深的道理,要怎麼辦呢?『寄淺訓深』,藉淺的事情向你解釋深的道理。佛陀的慈悲,用這個事譬喻那個道理,用這個淺的事物,要來為我們開示很深奧的一乘實相真理,這個深淺是應我們的根機。
 
用眼睛看到樹木在搖,就知道那是風吹的。風輕輕地吹,就是樹梢搖;若是重重地吹,樹就會傾斜;再重吹,連根拔起。這就是『動樹訓風』,讓我們知道風力。風的力量,這是看不見的東西,力到底有多大?不知道;總是要用物,有個東西來測量它的輕重之力。
 
若這樣說,那到底月呢?月長什麼樣子?就『舉扇喻月』。月是圓的,二支扇子展開併起來,這樣就是圓;過了農曆十五日的月就慢慢消蝕,剩如一片扇子。所以說『舉扇喻月』,讓人知道月有圓月、半月、彎彎的月等等。
 
再來,這種譬喻,這就是佛陀用種種的方法、種種的事物來比喻那個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很感恩的心,很恭敬的心,我們能夠瞭解諸佛的教法,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
 
在前面那段(經)文,佛陀喚舍利弗,說:『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陀就是這樣,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種種因緣。有時候講因緣,日常生活中,舉止動作中,無不都是因緣。
 
在佛的時代,在舍衛國有一群商人,備辦著很多的食物要去貿易,在中途休息時,一隻狗肚子很餓,看到這些商人在那裡休息,大家累了,打瞌睡,睡著了。這隻狗看到地上一籮一籮的食物,牠就用嘴把它咬出來,原來是一片的肉類,就咬出去,在那裡吃。忽然間,這個商人醒來時,看到辛辛苦苦買來的肉,要拿去賣,卻被這隻狗拖去啃食,很生氣,扁擔拿起來就打這隻狗,打得這隻狗的腳也斷了,在地上悲鳴。
 
那一天,舍利弗要托缽,正好經過了這裡,他看了很不捨,就將他缽中的飯拿給這隻狗吃。這隻狗就吃了,吃了之後,那種感恩的眼光,注視著舍利弗,就這樣斷氣了。
 
經過了將近二年的時間,舍利弗又入村莊去托缽。其中有一位長者開門,看到舍利弗,很恭敬頂禮問安。長者就問舍利弗說:『舍利弗尊者,您出門身邊沒有小沙彌和您作伴嗎?『舍利弗就說:『沒有。我也是很期待有。是不是有這樣的小沙彌,與我有緣?』這位長者就說:『我才一個孩子而已,出生還未滿周歲。』舍利弗就說:『若是這樣,還未滿周歲的孩子,將來大一點,您能布施給我嗎?』長者就說:『等我這個孩子若大一點,我願意布施,跟隨在您的身邊,為您的沙彌。』
 
經過七年後,舍利弗又從此處過,長者開門又看到舍利弗,很高興,就告訴舍利弗說:『尊者,我記得七年前向您說的話,我既然承諾您,答應您,願意將我的孩子布施給您,今年也已經是七歲多了,您若是願意,我就將這個孩子就捐給您了。』舍利弗歡喜接受。
 
這個孩子長得很可愛,聰明利根,隨著舍利弗在僧團中,跟著大家修行。他的悟性很強,有一天,他忽然間想:我到底是什麼福,為何能隨舍利弗,在這個僧團中跟隨著佛陀修行?他坐下來好好來想,好像在他的宿命中,看到那隻狗,將要臨終之時,舍利弗把托缽所得的一缽飯給了牠。在記憶中,他自己就知道,原來我是那隻狗,原來舍利弗尊者在我最痛苦時來膚慰我,來惠施我。我應該要發心立願,終生跟隨。
 
就這樣,他就到長大時,告訴大家:我不要受大戒,我要永遠持沙彌戒,永遠跟在舍利弗的身邊。阿難聽了覺得很奇怪,去請教佛陀,到底這個沙彌均提與舍利弗是什麼因緣?佛陀就向大家說出了均提沙彌與舍利弗的因緣。
 
在迦葉佛的時代,有一群修行者,這群修行者中有一位年邁比丘,德高望重,很有修行,不過他年紀大了,發出的聲音很沙啞。一位年輕的比丘,真的很調皮,很愛惡作劇,所以不守口業,每次若聽到這位老比丘在唱誦,他就在那裡笑說:『這好像狗在吠。』這位老比丘很慈悲,就向這位年輕的比丘說:『年輕的比丘,你這樣笑我,我不會生氣,我還是永遠都會保護你。』
 
佛陀說到這裡,就說:當時那位老比丘,就是現在的舍利弗;那隻狗,就是現在的比丘均提。他們前生有這樣的因緣。
 
雖然出家年輕,不肯守口業、意業、身業,所以他也再墮落當狗,尤其是那麼落魄。舍利弗這分的慈悲救拔,所以難怪他要發願永遠要當沙彌,不想要受大戒,能夠跟隨於舍利弗的身邊。
 
這叫做種種因緣,有很多種的因緣。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離開語默動靜,人我是非全都在開口動舌中,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的心。
 
所以,眾生就是愚鈍,一直無法體會,哪怕是過去修行,也是無法體會過去,何況我們現在。所以佛陀就要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諸法,很多的法,全都用這樣譬喻,讓我們能夠瞭解。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理智之用。隨方就圓,便以利導人。
 
 
所以『方便』就是善巧之名。這個善巧就是方便,用種種的方法,善巧的理智來用,用這個方便來譬喻道理。所以說,如水隨方就圓,便以利導人,這就是方便。
 
 
⊙演說諸法:依於一實理,演說諸法相。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演說諸法』,就是『依於一實理,演說諸法相』。佛陀用種種的因緣來譬喻,種種的言辭來說諸法,這全都有一個中心,就是一定要依一乘之實理,這就是所有的萬法的中心,就是一實理。
 
『演說諸法』,用很紮實的道理,永遠都不會變。但是,眾生的根機不同,他必定要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本來是『一』,『諸』就是很多,用很多因緣,種種譬喻,來講說一實法。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所有的事、物等等都是由因緣和合。我們在日常生活,在何種環境,無不都是與因緣會合,所以我們要時時珍惜因緣。常常說,我們對周圍的人人要感恩、尊重、愛,因為我們全都有因緣,因緣會合而生。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又再說:『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所有一切之法,無不都是因緣會合起來的。雖然是很多很多所會合來,一切天下萬事物理非常非常的多,要將之會合成為一乘真理,讓大家能夠瞭解,回歸一佛乘。這就要靠我們人人是不是有在用心?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有重視因緣會合嗎?我們在因緣不可思議的會合,我們是不是有珍惜、有感恩嗎?有尊重、愛嗎?
 
各位,我們要好好用心。無論是好因好緣,惡因惡緣,任何人給我們多麼不好的因,任何人給我們多不好的緣,我們就是要心存感恩,甚至要尊重,尊重這個因緣會合。
 
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加尊重,無論給我們多大不歡喜的壓力,我們還是一樣尊重,在磨鍊我們的道心,我們能夠寬心嗎?我們的心若能寬,在人群中,任何人給我們的壓力,我們還是要尊重。尊重的目標,那就是愛,無論如何,你都是愛。
 
我們剛才聽到舍利弗與均提沙彌的因緣,在迦葉佛的時代,老比丘很有修行,年輕人不懂得尊重,一句、二句,或者是常常來恥笑他。但是,老比丘還是感恩,還是尊重,還是要愛他。同樣,『年輕人,你這樣,我會原諒你,不過你造了口業。但是,我永遠都要關心你。』這樣不就是感恩、尊重、愛嗎?這就是因緣果報。我們大家要好好用心,尊重種種因緣,回歸一乘佛法。請大家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