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5日】精進修行方得究竟

Community:
Branch:

⊙諸佛菩薩無上智,一切諸法寂清澄,得入如來淨妙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諸佛菩薩無上智慧,一切諸法是寂靜清澄。『寂靜清澄』,這是佛陀教菩薩法,諸菩薩的智慧接近佛智,所以諸佛菩薩的智慧、心境,都是近於寂靜清澄的境界。所以,每一位菩薩已經是得入如來淨妙地。這是超出了聲聞、緣覺的智慧。
 
所以,在《法華經》裡再三的說,佛的知見,一般人無法體會佛知佛見,哪怕是到聲聞、緣覺的境界,還是無法體會、瞭解佛知佛見,因為這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如來清淨的智慧,所以『是名出世間上上智』。上上智,就是一切種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
 
如何使令一切眾生體會佛的道理?不只是人,是所有的眾生。所以在『阿含部』裡有多少的故事,故事中除了人間,還有動物的境界。佛陀也曾經到過畜生道,那不是因為業力到畜生道,是他清淨無上的智慧,他入畜生道是去度化同類,或者是度化人類;在畜生道中也能度化人類,甚至最微細的生命,同樣也能化身度化。
 
釋迦佛說,無量劫以前,有一位一切度王佛,他的弟子群中有二位很有特色的弟子,一位就是精進辯,一位是德樂正。這二位弟子,一位是很精進,一位是很懈怠,這二位是很好的道友。這位很精進的弟子,看到這位德樂正有心求法,有心聽經,但是每一次聽經,他只要坐下來,沒多久就開始打瞌睡。他看了很不忍心。
 
有一天,他走過德樂正的面前,又是看到他在睡,就喚醒他:『德樂正,我們要好好提起精神,不要再昏沉。為了一時的昏沉,為了一時身體的快樂、安樂,沒有想到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妙法,我們這輩子若得不到,來生世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我們若是一失人身,遠離佛法,將來又是會到哪裡去?不得自覺啊!』用很懇切的心一直鞭策、勉勵他。
 
德樂正比丘,他也深生慚愧,自我警惕,開始很認真。但是幾天後,開始慢慢地又是昏沉、昏沉。不過,他常常腦海中還是有這個聲音:『要精進,要精進,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所以他就去找,找到水邊的地方,在石頭上開始在那裡坐著,自己自我警惕:『現在若睡著了,稍微一搖動,打瞌睡若跌下去就是在水裡。』要一直自我警惕。但是,又經過一段時間,開始又睡了。
 
精進辯比丘遠遠地看到,他就化為一隻蜜蜂,故意在他的面前,不斷地嗡嗡叫。他眼睛若閉起來,那隻蜜蜂就開始又在他的眼前飛,發出聲音,他也是眼睛趕快張開。這期間,眼睛張開時就看到這隻蜜蜂飛啊飛,他眼睛就注意這隻蜜蜂,飛到水池上的蓮花,蓮花開了,牠停在花苞裡。
 
忽然間,一陣風搖動了這朵花,這朵花垂了下去,這隻蜜蜂就掉入水池裡了。水池裡都是泥沼,爛泥巴,這隻蜜蜂就在那裡非常的奮力掙扎,終於讓牠脫離了泥沼。展翅飛到水面上,在清淨的水面,好像在洗牠的翅膀,奮翅在水中搖晃,將翅膀上的污泥完全洗掉了。又回頭來,停在蓮蓬上,安然自在,仰頭看著天。
 
這位比丘看了,好像得到很大的啟悟,像這樣的境界不就是在警惕自己嗎?若是耽戀在甘露味,就容易太過於安逸,就容易墮落泥沼裡。人生在修行的過程不就是要自我警惕,利用這個身體度這輩子,能夠好好把握。
 
『發心一時很容易,假如沒有恆心,也是一樣萬劫難。』這句話,好像這隻蜜蜂在對他說話,就這樣又是再自我警惕,必定要自我奮發自強。
 
這段講完時,釋迦牟尼佛就開始說:大家知道嗎?那位精進辯就是過去的我,釋迦牟尼佛。這位德樂正,他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未來即將成佛。過去生中,我們時時就是作伴求佛法,時時我都在提醒彌勒,用種種的方法。
 
原來,諸佛菩薩生生世世都是互相為伴,互相助道法,互相教育。這就是我們要很體會到佛法很奇妙。『諸佛菩薩無上智』,哪位在度哪位呢?未來的彌勒佛若出世時,相信釋迦佛也會成為菩薩在助道場。
 
所以,由此道理我們就能瞭解,我們都是應緣來人間,有的人是現身為聲聞、緣覺。若沒有聲聞、緣覺,佛陀怎麼可能一直要將這心所護念的法說出來呢?所以這段(經)文一直一直說『種種因緣』。這『種種因緣』,含意很廣很大,很多很多的因緣,無不都是法。
 
現在我們就知道了,『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就是用種種因緣說法。所以,希望所有的眾生從佛聞法,都能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希望大家所得到的,不只是聲聞、辟支佛的法,不是四諦、十二因緣而已,應該還要進趣六度萬行。所以這是佛陀的用心。
 
 
⊙是諸眾生: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是諸眾生』,此處的解釋為『有情』,就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人人有八識,八識不只是人有而已,所有的動物都同樣有『識』,所以叫做『有情』,所有的動物都堪稱『有情』。
 
『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有情識的叫做『有情』,但是,我們也是集種種因緣,所以稱為『眾生』。動物有動物的緣,牠就叫做動物;天有天造福的緣,叫做天人;地獄有地獄的苦難,是集種種的惡因惡緣,所以在地獄的眾生。總而言之,眾生,就是一切集種種緣所生的有識、有情識的,都叫做眾生,六道中都是眾生。
 
還有,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我們不知道在六道輪迴多久了,不知道多少生多少世,不知道去過多少道了。很多,叫做『眾』,所以『眾生』。
 
在十法界中四聖六凡,這十法界中除了佛之外,其餘九界都能稱為『有情』,皆名眾生。菩薩叫做『覺有情』、甚至『大覺有情』,這叫做菩薩。既覺悟的人就能稱為『覺有情』。
 
 
⊙從佛聞法:謂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反而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乃退席而去。
 
 
又『從佛聞法』,那就是『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反而生疑起謗』。
 
這在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是這樣非利根者。就如法華會上,還是有五千人等退座了。記得嗎?佛陀在世時,他這樣苦口婆心要引導人人要懂得疼惜法,要懂得把握時間,要懂得用心接受。竟然開始要說了,會中就已經有那麼多人那樣禮佛而退。這是在佛世時就這樣了,若不是很利根者,要他來接受這一乘實相的道理,實在是不容易。
 
所以經文中說:『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
 
 
⊙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也。
 
 
很長久的時間,你在這長久的時間有聽法了,但是,真正要聽到法的精髓,實在聽法也是難。何況有很多因緣不具足,無法接受佛法的人,還有接受了佛法,根機不夠的人等等,要聽到一乘真實的道理不容易!這就是表示聞法難。
 
 
⊙究竟皆得:圓教極果,妙覺位中,無明之惑既盡,本覺之體全彰,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就是圓教極果,就是妙覺當中。佛陀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夠到達圓覺,圓融妙覺,能夠回歸我們的本性。所以希望我們人人,無明之惑都完全去盡,本覺之體全都能夠顯現。
 
這就是我們聞法、聽經要很用心,聽了之後,聞、思、修,瞭解、深入它的道理,本覺之體才能夠完全現前。『得心見性』,能夠心見到我們的本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我們的心若能常住在這念清淨的本性,這叫做究竟覺,也就是圓融的妙覺,也就是真如清淨的本性。
 
所以,學佛,真的是要時時自我警惕。哪怕是修菩薩行,在那過程中一不小心,這種的混沌、睡眠、懈怠,還是會常常恢復回來。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