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6日】啟智運慧善巧度化

Community:
Branch:

『是法微妙難思議,佛所得法無能解,啟智運慧言辭譬喻,引慈用悲善巧度化。』

 
 
也就是要與大家分享,佛陀不斷就是要開啟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所以佛陀用種種方法,就是微妙難思議,千差萬別,天下多少的形象,多少的法。我們昨天說過『性相』,到底相有多少?普天之下,讓我們說不完,數不盡的形形色色的相,都有它本具的性。所以性與相,有多少相,就有多少性。
 
其實,性與相都是離不開因緣會合,『總法』唯有一實相,那就是唯有一實性。我們若能很透徹瞭解這樣的道理,真的要讚歎法微妙。
 
這是佛所得的法,所以我們凡夫無能解,唯有佛,透徹宇宙萬物真理,他全都透徹了,一性,一相。但是,我們凡夫看來是千差萬別,不同的形,不同的相,不同的性。在佛的境界,唯有一實相,唯有一實性。這就是微妙的法,佛能夠瞭解,但是凡夫還是執著在我自己的境界裡,我看到的形,我看到的相,所以他無法透徹真如一實性。那就是因為凡夫有差別性與相,所以凡夫無能解。
 
這是佛所得的法,佛的境界,凡夫無能解。不過,佛陀一直慈悲,肯定凡夫絕對辦得到,因為佛是從眾生成,所以眾生也是(未來)諸佛,諸佛是從凡夫成的。佛陀還是鍥而不捨,所以『啟智運慧』,用種種的方法來開啟我們的智。
 
凡夫只是『知』,『知』與『識』,『識』就是懂了,知道,我懂了;與『智』就不同。『智』就是深入,不只是知,還能分別性相。所以『智』是『分別智』,能夠分別真空或是妙有。妙有真空的分別智,就是佛智,能夠瞭解這些性相的差別,原來匯歸是一相、一性,這就是智。
 
佛陀用他的智來運慧,運著他的『平等慧』。佛陀用他的『分別智』、『平等慧』來教導眾生,他對眾生就是要啟智。我們眾生混沌,所以佛陀的慈悲,就這樣漸漸地一層一層啟開我們的無明,一分一分讓我們的智能夠漸漸發現出來。從『分別智』中還要導引我們,讓我們知道在分別中有平等。
 
所以常常說『慈』,慈悲等觀。我們若有慈悲,對一切都是平等的觀念。佛陀的智慧就是平等觀,所以他沒有說:只有我,我才能成佛。沒有。佛陀一直說人人都能成佛,佛性是眾生平等。這就是『慧』,這就是佛的『慈』,慈悲,所以他一直向大家強調,人人可成佛,眾生皆有佛性。
 
佛陀的慈悲,『啟智運慧,言辭譬喻』,就一直用種種方法來為大家譬喻。法,要如何才能讓你們知道這法的內涵,實相的道理,所以他不厭其煩,還是『言辭譬喻』。
 
『引慈用悲』,慈,無緣大慈,佛陀的慈,慈心遼闊,闊無邊際。因為佛陀覺悟之後,他是覺悟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從他覺悟後來看十界,十界之中,唯有佛能夠脫離種種的無明,暸解一切的道理。其他菩薩、緣覺、聲聞、天、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愈來愈是無明很重。所以,佛陀就用他的境界——慈,無緣大慈;能將他的境界一直一直擴到十法界中。
 
所以,『慈』就是佛心之遼闊,闊無邊際,這樣引慈用悲。不忍心眾生,哪怕是到菩薩地,還是有少分的無明。我們凡夫菩薩,還是有無明。所以他一定要用悲,啟發人人的悲心,讓人人能夠瞭解,與天地眾生共生息,所以叫做『同體大悲』。真的是與眾生共為一體,『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是佛的慈。
 
所以他引慈來用悲。『慈』就是無緣大慈,無緣大慈是多麼的開闊。用『悲』,所見境界的眾生,苦啊!煩惱偏多,造業複製,所以佛還是用『悲』。眾生的煩惱就是我們的煩惱,眾生的苦也是菩薩的苦,眾生在造業,佛不忍心,所以他就『引慈用悲善巧度化』,種種因緣,種種言辭來譬喻,教化眾生。
 
所以,若要去瞭解佛陀的內心本懷,真的是很遼闊,這種法很微妙,因為佛的心就是法,佛心微妙,諸法微妙難思議。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就說『隨其本性』。佛陀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能夠回歸本性。但是,人人還是於六道輪迴中不斷的薰習,習氣,各有習氣。希望人人能夠回歸本性。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
 
 
接著再說,佛陀再叫舍利弗,『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佛陀要人人能夠回歸本性。佛陀隨眾生的性來設教說法,眾生的根機,無明有淺與深。有的無明很深,要如何一一將無明去除,慢慢誘引他,讓他發心、發願,然後身體力行,一直到發弘願度眾生的菩薩境界。不只是人人能夠行菩薩道,還要再讓他能夠得到一佛乘,回歸一佛乘的道理,人人行六度波羅密,那就是度眾生。
 
還是要回歸於一佛乘,這就是佛陀度眾生,那種親切、巧妙的方法,人人能夠得『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智。
 
我們再更來瞭解『一佛乘』。
 
 
⊙一佛乘:是唯一能導人成佛的教法。如太虛空界,現諸星象,諸法本具,真如淨澄,境臨影現。
 
 
『一佛乘』就是『唯一能導人成佛的教法』。看看我們現在,佛法在人間,讓社會人人,要如何去除執著、迷信,要如何導引他來瞭解佛法的正信,這個正信、透徹的因果觀,讓人人能夠瞭解。
 
人人要知道,大地所有的眾生都由不得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受業牽引而來的。不是說我信佛了,我就能夠所有的業、不如意的事情,一併都去除,不是。要讓我們更加知道,有境界現前,有這種人間事的苦來磨,我瞭解了,這就是過去的因,所結的緣,此生就要甘願了結,結束了過去那分的惡因、惡緣。惡因、惡緣於今生此世來磨我們,刁難我們,所以我們的道心要堅定,如何順這個境,讓它了了惡因惡緣,轉惡因緣為助緣、善緣。
 
這就是佛陀的教法,要教導我們如何了了過去那分的緣,現在道心堅固,成佛的教法,要能依教奉行,這就是『一乘法』。很多,無量無數眾生的煩惱,佛陀就開啟無量無數種種的法來教育,這就是『唯一能導人成佛的教法』。
 
『如太虛空界』,就是宇宙,這個太虛宇宙間『現諸星象』。我們在此處抬頭看天,天空無邊際。若是天未亮,沒有雲遮蓋時,我們就能見到滿天是星。看,這個太虛空界有多麼大!所有的星象,天星,到底我們所見到的點點天星有多大?我們凡夫無法瞭解。
 
對我們人類而言,世界很大,所說的『世界』,只是說地球而已。世界真大,其實虛空界、宇宙間,這顆地球只不過在宇宙中的一顆行星,沒有多大,還有比它大的星在太陽系裡運轉。所以,性,佛性,覺悟後的佛性,人人的真如本性,那就是佛陀用方法來教育我們,讓我們能夠回歸真如一實性。
 
『如太虛空界,現諸星象』,所以『諸法本具』,其實這就是法所有的。你說太虛、宇宙間,這些所有的世界,也是於諸法中,本來就具有。所說的諸法,森羅萬象,宇宙、太虛空界,都是包含於諸法,諸法本具。所以常常說,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本來就是。就是什麼呢?本來就是佛;我們人人本來就有覺性,本來就有。這也就是如天地虛空之間諸法本具。我們人人,真如本性也是人人本具。
 
所以,人人有無邊際的智慧,道理都在我們的心裡,只是無明遮蓋了它。所以『真如淨澄,境臨影現』,我們人人若能依教奉行,老實修行,信受佛陀的教法,用種種的方法來去除我們的無明,無明減一分,那就是智成長一分。
 
佛陀來為我們啟智,還要再為我們『運慧』,讓我們的智慧好好來運用,『平等慧』、『分別智』,讓我們在這種大時代能夠明大是非。這就是要『啟智』,我們的『智』要能分別是對的,是不對的。所以智要啟開,啟開智慧,分別是非。
 
我們瞭解現在的人間世界,無論是氣候四大不調,人心不和,所以天災人禍。在這種大劫難的時代裡,是不是要啟發我們的慈悲呢?人人若能啟發慈悲,才能說在此時代、人間,無明現前時,我們才更要用大智慧。
 
無明來自於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所以我們若能洗滌內心的無明,那就是本來就有的清淨真如本性,這個『真如淨澄』,它已經清淨了,全都無污染了。就如水清澄下來,我們若探頭看水面,這個境就照得出來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性也是這樣,去掉一分的無明,就瞭解一分的道理。
 
佛陀的道理,深無邊際,就如太虛宇宙間,能夠包容一切一切的萬法,所有的法,無量數的法。眾生無盡,諸法無邊,所以有很多的眾生,有無量數的法來對治眾生。
 
各位,我們學佛真的要用心。若想到佛陀的智慧,那種『一切智』、『一切種智』,這種的智慧,包含於所有一切的境界中。我們應該時時要起歡喜心,『信樂』,要很相信,相信佛陀所說的法。『樂』就是很歡喜,歡喜來接受這樣的法。我們若能信樂佛的教法,自然我們就很認真。
 
佛陀用盡心機來啟智運慧,言辭譬喻,用種種的方法來為我們譬喻,無非就是要開啟我們的慈心,運用我們的悲智願力,這樣善巧的方法來化度我們。我們也可以接受佛陀這樣的方法,來度化眾生。佛陀能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佛陀的方法來傳授給我們,我們人人身體力行來做,不是聽的,不是說的,還是聽了之後聞、思、修,身體力行入人群中,這才是真正學佛的過程。
 
佛陀過去修行的過程是苦不堪,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瞭解的。過去也曾說過,無論是入地獄、畜生類等等,甚至在人間經驗苦難的折磨,他都這樣走過來了。同樣,我們也是要這樣,學佛——學佛所能知,學佛所能解,所以『知見』是我們現在一直要學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