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22日】心佛一如定慧無量

Community:
Branch:

『慈悲等觀,生佛同等;以斯行道,教諸眾生;心佛一如,定慧無量。』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除了人類的生命之外,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一切只要是有生命,應該都是平等。偏偏我們人類都分別牠,分別那是低微的生命,這些生靈生來就是受人類所驅使——要吃,要用,要叫牠顧門,要牠犁田,要牠載東西。人驅使一切的生命,其實這些生命都是和人類有同等的本性。
 
畜生任勞任怨,人類卻只是仗著權力;人類做不到的,畜生做得到,有時候人不如畜生。再更微弱的生命,人把牠當作是食物。想一想,人的心是多麼的狠,所有的生命都要吞食入肚,尤其是用種種殘忍的手段來殺。這種殺害眾生的命,人的心是這樣對待眾生。
 
佛陀的心,他是慈悲等觀,用慈悲心,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來看待。佛陀有時候看到眾生的生態,真的是悲忍——悲,不忍心。
 
有一次,佛陀在祇陀園裡,跟大家說了一個很輕鬆的過去生故事。就說,久遠劫久遠劫以前,一群牛,牛群中有一隻牛王,這隻牛王帶領著牛群要去找豐富的水源,要去找很豐富的草原。過程中經過樹林,樹林中有一隻猴子,這隻猴子每次若看到牛群跟著牛王,這樣浩浩蕩蕩地向前走,沒有一隻牛敢超前這隻牛王,就是牛群非常恭敬牛王,所以牠對牛王就起了嫉妒心。
 
有一天去撿石頭、沙塵,在樹上就將沙塵撒下去,甚至用石頭就這樣丟下去,一直丟擲。石頭粒粒落在牛王的身上,牛王還是安然自在向前走,沒有什麼樣的反應。這隻猴子還是繼續將石頭一直丟向前面的牛身上。
 
後面這隻牛看到前面的牛王,那麼安然自在,沒有發脾氣,所以後面這隻牛再帶著後面的牛群,同樣也忍下來,跟著前面的牛王,非常安然自在地過去。
 
再後面又有一隻比較小的牛,也是被丟石頭,這隻比較小的牛回過頭來,想要發個脾氣,不過,想到前面的牛這樣過去,都能夠忍,我應該要學,所以瞋心剛起,馬上就穩定下來,還是往前走過。
 
走過了這一段,到了前面的樹林,樹神就現前了,就向牛王說:『佩服!佩服!』牛王就說:『人生六道中,眾生皆平等。過去什麼樣的因,造什麼樣的業,這一生中應該要好好接受。』樹神就問這隻牛王說:『到底過去,你曾種什麼樣的因?』
 
這隻牛王開始就說:『過去我也是一位修行者,只是三無漏學有漏失,所以不小心墮落牛身。我這輩子應該要再提高警覺,要修四等心。四等心就是慈悲喜捨。既然做為畜生的身形,我的心還是要保持著過去修行時,就是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所以牠身為牛王還是希望,現在同受牛身之報,應該也要來化度同伴,這叫做同事度。牠以四攝法、四等心,來與樹神對話。樹神感覺,牛王身為牛身還是能修行,佩服啊!
 
佛陀說完了故事,向他的比丘說:你們知道嗎?那一群牛群,就是現在你們坐在,我面前的這些人。當時那隻牛王,就是我,現在的釋迦佛。
 
看到這段佛陀的『本生經』時,會感覺到,我們人相處,往往都有過去、現在,現在有過去,所以我們人人要彼此有同事度。我們難得生在此世,同樣有此因緣,我們要互相度化。
 
所以『慈悲等觀,生佛同等』,眾生、佛都是平等。『以斯行道』就是這樣來修行,用此道理來同修。『教諸眾生,心佛一如』,佛陀來人間就是要來教眾生走這條路,就是『以斯行道』,這條道路就是教我們怎麼走。
 
其實,人人回歸本性,心和佛是一如,是真如;回歸真如本性來,『定慧無量』。所以戒定慧,我們能守護我們的真如本性。
 
那隻牛王不是說了,過去有修行,只是一不小心;何謂一不小心呢?就是戒。我們若有戒,自然能守定我們的心,有了智慧就不會犯錯。若是缺戒,一不小心,披毛戴角,墮落牛身。所以,我們還是修行日常生活中,三無漏學一點都不能讓它漏失掉,戒定慧要時時保持在我們的內心。
 
前面我們說過了,佛陀『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教導眾生就只是為了一乘法,其他的餘二、三乘,都不是(真實法)。最重要的,他要濟度眾生。救濟眾生,也是希望眾生人人都能同樣行在菩薩道上,同樣能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現在這段(經)文:『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佛陀自己就是住在大乘法。因為佛真如本性,本來就是道理,覺悟,大覺者,本來他的心宅、他的心思,無時不在大乘法中,所以佛自己是永遠都住在此,就是心、身永遠都是在大乘法中。
 
『如其所得法』,佛陀所得的法,就是大乘的道理。大乘的道理,現出了修行的形態,就是『定慧力莊嚴』。看看那隻牛,也是有定、有慧。樹上的猴子在那裡惡作劇,用石頭這樣丟,牠還是很穩定,這種『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用這種方式來教化。
 
無論是在六道中,佛陀會現身在六道,無論是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餓鬼,同樣的,佛陀還是為了濟度眾生,遍行在這六道(或說五道)之中,無不就是要教化眾生,濟度眾生。
 
『自住大乘』,我們瞭解如何住在大乘中。
 

⊙佛自住大乘:諸佛住是乘故名為大;諸佛乘是乘故名為大;教與眾生得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諸佛住是乘』,就是要度人的方法,都是用大乘度人的方法。就如一位司機,他就是守在這輛大巴士裡面;或者是輪船、大船裡面,舵手也是住在裡面,眾生因緣到了,客人都到了,時間到了就開走,從此岸渡至彼岸。與這樣的意思相同。
 
『諸佛乘是乘故名為大』,所有的佛都是用此法度無量眾生,所以稱為大。教,就是教。眾生不懂,佛陀就要來教。『眾生得大利益』,教眾生如何能得大利益,如何才不會受到苦報,如何才能得到快樂,受苦的人就能得解脫;得解脫,這苦難的境界,能夠輕安自在。這就是教眾生解脫苦難,得到輕安自在,這種自在的方法,也是叫做大乘。
 

⊙如其所得法:於大乘一實妙法得發大心,如其所得,體悟諸法利益眾生大乘心法,通達菩提大道。
 

『如其所得法』,和佛一樣,希望眾生所得到的法和佛全都一樣,與佛同等的境界。所以『於大乘一實妙法得發大心』,希望眾生能與佛一樣發大乘心,不是自利,獨善其身;要利,就要兼利他人。佛陀教我們就是要這樣,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人。這是佛陀的教法,希望人人能夠『體悟諸法利益眾生大乘之心法』。
 
我們體悟之後,我們也是同樣要去利益眾生,希望眾生能瞭解此大乘法。這就是大乘法的循環,所以叫做『轉法輪』。轉法輪是圓的,你若瞭解之後,你應該輾轉相教,希望人人也與佛同等,也有不忍眾生苦,也期待能將此好的方法再去濟度,同樣去幫助那些不懂法的人,墮落惡道受苦難的人。
 
希望我們與佛一樣,『利益眾生大乘之心法』,希望人人輾轉相教,通達菩提大道。不只是一個人走,一條這麼大的路,三三兩兩走這條大路也很孤單,應該這條康莊的大直道,要很多人和我們一起走。這就是『如其所得法』,就是希望眾生和佛同樣,所得到之法就是大乘法。也希望眾生人人定慧力莊嚴,佛陀的定慧力莊嚴,也期待我們人人都與佛同等。
 

⊙定慧力莊嚴:禪定與智慧,亦即三學中之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照了一切的事理為慧。
 

禪定與智慧,禪定就是心不起動念,我們的心,發心如初不會再受搖動,時時心穩定,才能生智慧。所以也是要在三無漏學中。
 
『定、慧』就是包括『戒』,我們若沒有戒,就沒有定,沒有慧了。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要告訴我們『定慧』二字,就是在三無漏學中之二學,其實包括戒,三無漏學。
 
所以,能收攝我們散亂的心,有戒才能有定力,讓我們散亂的心能收攝為一念;這就是收攝散亂的心意,就是定。我們的心意永遠要在定中,才有辦法觀察、瞭解一切事理,這就是智慧。
 
所以,事與理能分清楚,發生的這件事情是什麼道理,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事相呢?現在這樣的事相這麼的圓滿,他是用什麼樣的道理,能讓這個事相這麼圓滿呢?全都是『慧』。所以,定慧的力量能夠莊嚴人間大事。
 

⊙定慧力莊嚴:莊嚴有:是具德義『富潤屋,德潤身』之意。三寶亦爾,能以正法嚴飾行人,令得身心清淨,故名莊嚴。
 

莊嚴,莊嚴就是具足德。我們要有修行,修行自然就有德,就看得出來,所以說『富潤屋,德潤身』。我們若有德,在人群中讓人看到——這個人和一般人不同。這叫做德;德行能在我們的身上顯現出來。所以三寶,佛法僧也是一樣,要修行才有德。
 
『能以正法嚴飾行人』,我們才能在三寶中弘揚佛法。我們要好好修行,要有定、慧,才有辦法三寶能莊嚴。我們修行的人要行於正法,我們才能自我莊嚴,如此才能得身心清淨。所以,身心清淨才能稱為莊嚴,『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用這樣的方式度眾生。
 
若要度眾生,『度一切眾生,菩薩大悲心』,要度眾生,就要用菩薩的大悲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就是願作佛之心。所以要有度眾生之心,這樣就是攝護眾生的大悲心。
 

⊙以此度眾生:欲濟度一切眾生之菩薩大悲心也。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度眾生心,即攝護眾生之大慈悲心。
 

我們既然學佛,修行的同時也要弘揚佛法,這全都需要定慧力莊嚴,以此來度眾生。各位,修行必定要發大心,要立大願,發心立願必定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