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28日】具德悲智與方便

Community:
Branch:

『萬德莊嚴具悲智,無量義施真實法,尊重敬仰妙法相。』

 

學佛,平時在語默動靜中,要很重視我們的四威儀。無論你是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要好好照顧我們身的形儀,顧好我們心的動念,很重要,這叫做修心、修身。
 
常常說,『內修外行』。內修,就是要顧好我們這念心,起心動念要很注意;外行,我們的身形威儀要好好照顧,所有的德都要修。佛陀如何教,我們就要如何來信受奉行。學佛,就是能學得與佛一樣,萬德莊嚴,具備慈悲、智慧。
 
到底平時要修的是什麼呢?無量義。經文上是這樣寫,我們有做到嗎?我們是否為船師、大船師呢?我們是否發心立願要度眾生呢?雖然是很辛苦,我們有克服種種的辛苦還是發心立願,駕駛著慈航在茫茫大海中來度眾生,有沒有這樣呢?
 
如果有,我們時時從《無量義經》所學的,我們就要施——施教、付出於人群中,這叫做『無量義施』。無論是無形的法,我們的心得要時時與大家分享。甚至藉境說法,大家在做事時,我們藉此境界互相來分享。將有形的造作,就用無形感受之法來與大家分享,這種『無量義施真實法』。
 
無形,就是『無為法』,就是道理。道理藉重『有為法』——有為的景物來施教,這都叫做真實法。
 
『尊重敬仰妙法相』。我們必定身心不離開法,我們若能如此,這叫做尊重法。我們要時時內心敬仰著法,心在法中,行在法中,我們不要離開法。
 
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給孤獨園。他要所有的弟子好好培養慈悲心,他就舉例,舉出了釋提桓因的事例。有一次,阿修羅來向釋提桓因挑戰,所以釋提桓因就與阿修羅又戰起來了。不過,釋提桓因認為不可傷到其他,所以他就邊跑邊退,一直要閃避阿修羅,就領兵向後退讓。
 
在退讓時,一直到了前面,看到一棵樹很高大,他知道樹上有鳥巢,常常看到鳥在那裡在孵蛋。他心想:按照時辰,鳥在此孵蛋,應該是小鳥將要破殼的時候了。若在此驚動了鳥,鳥巢若掉下來,是否會傷到這些小鳥?腦海裡心念一轉:『不可驚擾到這棵樹上的巢,巢要保全好。』
 
心念一轉,馬上就向他的馬伕說:『趕快,趕快,回頭吧!』他的馬伕就說:『阿修羅還在前面。』釋提桓因就說:『世尊如是說,就是要尊重眾生的生命,不要傷到鳥巢。我寧可用我的身體,回頭來對付阿修羅。』還是堅持回頭。
 
大批的人馬回頭跑,馬往回衝時,阿修羅嚇到了,以為釋提桓因是詐輸,可能他又回過頭來的這股勢力會很大。所以阿修羅也嚇到,趕緊往後散兵,就是離開了。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所以,佛陀就向這些比丘說:釋提桓因是天主,都能夠為了顧守慈悲而退讓阿修羅,何況我們大家是修行者,本來慈悲、智慧就要兼顧,平時就要保護眾生的生命,這是修行者的目標。
 
所以說,『尊重敬仰妙法相』,佛陀所說的法,我們必定要心生敬仰。《法華經》也是同樣這麼教育,佛陀雖然過去四十多年間,用種種的權巧方便,無不都是以教育眾生悲智——要啟發慈悲,開啟智慧;無不都是用譬喻、言辭、種種方便來教育。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種種無量義來施教眾生。
 
所以,前面的經文也說過了,『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長久的時間,無論多麼大的空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佛出現在那裡,數量真的是很多,所以叫做『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
 
接下來就說:『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如是諸世尊』是承上面,無央數劫諸佛的無量滅度。過去那麼多的世尊,『種種緣譬喻』,都以種種的因緣來譬喻、來教育眾生,向善的方向,啟發愛,為人群付出。這也要用種種的方法,才能將佛法入無數人的心。這要用『無數方便力』,用種種方便是一股大的力量,這就是佛陀用心來教育。
 
所以『演說諸法相』,用種種的方法,不厭其煩,不斷講話、演說,讓大家能了解。就如前面所說的『無量義施真實法』,用種種無量義,《無量義經》,眾生有什麼樣的苦難,我們就要用什麼樣的法,『無數方便力』。這個力量,大家要記得,方便力,藉境說法,這都是一種力量。所以,『演說諸法相』,種種法的形相。

 

⊙如是諸世尊:佛具眾德,為世人欽仰,故號世尊。又佛具三德:智德、斷德、恩德。

 

『如是諸世尊』,那就是了解佛陀具眾德。內修外行之德具足,是世間人所欽仰的,所以叫做『世尊』。佛具有三德,三種德行。什麼樣的三德呢?若要能具眾德,最根本的三種德,我們應該要知道。

 

⊙第ㄧ、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第二、斷德:斷一切之煩惱,而具無上涅槃者。此二者屬於自利。

 

第一、智德。我們要開啟智慧,智慧能『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
 
智與愚是對立的,你的愚癡若浮現出來,就會掩蓋了智慧;智慧若浮現出來,就是破除無知,那就是無上菩提。菩提,就是『覺』,覺悟。我們若破除了無知,自然我們就是覺悟。
 
第二、斷德。就是斷一切煩惱而具無上涅槃。
 
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等等,這種的根本煩惱,我們必定要斷除,才能去除無知、無明。所以一切的煩惱全都要斷除,才能具足我們本來具有無生滅,那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無生無滅;也就是滅掉了種種的煩惱,再也沒有生起了煩惱的機會。這就是完全破除煩惱,將煩惱全都斷得乾乾淨淨,煩惱的種子沒了,都已經除滅掉了。如此就能回歸我們原來清淨無染的本性,所以『具無上涅槃』。

 

⊙第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是利他之德也。

 

第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這叫做恩德;施恩給眾生。若回過頭來說,要感眾生恩、感父母恩、感三寶恩,我們具備了一切的恩,再回報。
 
所以佛法常常說『回向、回向』,就是將佛所施教給我們的恩德再回向,這就是報恩——報父母恩、報三寶恩,救濟一切眾生。這就是利他之德。
 
恩德就是利他,前面的智德、斷德是利己。日常生活中,此三德,我們難道做不到嗎?
 
佛陀是大智德、大斷德,至少我們也有小智德,我們就開始好好顧好自己的心,這些煩惱要趕緊去除,讓我們清清明明,這念心能看到面前的菩提道,這樣我們才能利益眾生。

 

⊙種種緣譬喻:人間事理非比喻舉例難以說明;佛眼觀天下種相世事,瞭如掌中物,是以藉緣譬事解理。

 

佛陀說法,用種種因緣來譬喻。這是佛佛道同,所以說『如是諸世尊,種種因緣譬喻』。
 
因緣,就是以人間的事理,沒有譬喻就無法說明道理是如何,還是要用譬喻的方式。就如佛陀在向弟子說法時:『大家要慈悲,要尊重生命。』佛陀就舉出了釋提桓因尊重法、受法,連鳥巢,他都懂得要去疼惜這樣的生命。像這樣叫做譬喻。所以,道理必定要有事來顯理,人間事理非比喻舉例,難以說明,一定要用人、事、物來做譬喻。
 
所以『佛眼觀天下種相世事』,種種的形相,或者是世間的事情,如翻掌看手紋一般,非常清楚。佛陀的智慧是如此,但是要向眾生說法,必定要以種種方法來譬喻,藉緣譬事——藉因緣,以事來譬喻,解釋道理。

 

⊙無數方便力: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方便。

 

『無數方便力』,方便就是善巧之名,善巧就是智慧之用。我們這個智慧要如何來善巧運用,佛陀的真實妙法要用於人間,有力能成就世間一切的善事,這就是一定要用方便,用善巧的智慧來利用。
 
『理實無三』,就是道理只有一項,沒有三乘,沒有小乘、中乘,其實只有一大乘法。不過,『一大乘法』,眾生不很了解,所以要用方便力,說三乘。本來是一乘,眾生不能理解,所以要用三乘,這叫做善巧方便。

 

⊙演說諸法相:一切諸法互融相通,不相妨礙。由萬殊之相以言法,諸法為因緣假和合,無一定之相,故曰諸法相。

 

『演說諸法相』,那就是一切諸法互融、互通,不相妨礙。其實法都是能互通的。法譬如水,無論是方的、長的、圓的、三角的、四角的容器都可以,水就如法一樣,能夠互相融通,沒有什麼障礙。
 
『由萬殊之相以言法』,很多種,不同的,『殊』就是不同,方法各有分別。但是,各有分別,他就用種種法,因緣巧和合,都是假的和合。要告訴你們,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有種種和合。
 
這張桌子是來自於一棵樹,那顆樹是來自於一粒種子;那粒種子要在土裡,要有陽光、要有水分,成長了,叫做樹;樹要經過人工,變成了這張桌子。種種的因緣假和合,到底哪一段才是它的真相?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起來的過程,所以稱為『諸法相』。這張桌子,說是樹,原本是叫樹,樹也不是樹,是種子;種子若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沒有水分,樹也不能長大。
 
總而言之,要有很多的因緣合起來,成為這個相。所以,佛法就是要讓我們很透徹了解,了解之後要真實受用,才能真真正正尊重法。這一切的形相,我們都要尊重。東西,我們要尊重東西、疼惜東西,不是像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奢侈地使用東西,不對。所以很多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