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商智慧手巧 落實清淨在源頭

Community:
Branch:

撰文者:杜蕙希、翁詩盈    

馬來西亞檳城有一位慈濟志工陳濟專(鎮洲),一家四口都是榮董,經濟條件非常優渥。不過一向嚴以律己的他,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濟專曾經修讀電子專業課程,再承接家族建築生意,累積了許多電子維修的專業知識。家裡的電器用壞了,他都堅持維修到不能再使用為止。十年前的跑馬園環保站,也是靠著濟專的堅持,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直到如今跑馬園環保站已漸有規模,白髮已蒼蒼的濟專仍協助加蓋環保教育站的部份,以造福人群為人生最大的幸福。

左圖:身為建築商,陳濟專曾協助馬來西亞分會靜思堂營建工作。(攝影者:陳濟專提供)

馬來西亞檳城有一位慈濟志工陳濟專(鎮洲),一家四口都是榮董,經濟條件非常優渥。不過一向嚴以律己的他,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濟專曾經修讀電子專業課程,再承接家族建築生意,累積了許多電子維修的專業知識。家裡的電器用壞了,他都堅持維修到不能再使用為止。十年前的跑馬園環保站,也是靠著濟專的堅持,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直到如今跑馬園環保站已漸有規模,白髮已蒼蒼的濟專仍協助加蓋環保教育站的部份,以造福人群為人生最大的幸福。

濟專生長於富裕環境,中學畢業之後,他就一邊深造,一邊學習承接家裡的建築商生意。雖然是承接家裡的生意,父親對孩子的管教卻相當嚴格,即使是孩子也得從基層做起,接受訓練。早上,濟專在建築工地當管工,確保進展順暢;下午便回到辦公室銷售房子,一星期工作七天,凡事親力親為。生意在高峰期時,甚至同時要管理十幾個建築計劃。

「以前在公司,員工們都稱呼我為老闆;要我蹲在路旁收拾報紙,有點彆扭的感覺,很不自在。」濟專靦腆地吐露當初開始投入環保的心情。

「有一次我們到台灣去,跟着台灣的慈濟志工去參觀各地的環保站,看到一些比我還要富有的慈濟榮董,他們也一樣在做環保呀,而且做得很自然。」那時候就開始反省,台灣的慈濟榮董一捐就是幾百萬的,非常有錢,他們都能完全放下身段彎腰做環保,當下就釋懷了。

從一開始認同證嚴上人所呼籲的,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但是做得不自然;到後來做得多,也看得多,濟專慢慢地放下身段,越做越自然、投入。

時光回溯到十年前,身為建築商的濟專剛好在跑馬園有剩一塊地,有意想要用來建立環保站,不過卻遭到家人反對。

「剛開始他是說想買一個大型的裝貨箱,就開始在那個空地圍籬笆。我當下就想,這怎麼可能啊?因為那時候都沒有志工,我們也問過同組的老志工,他們也拒絕了,說要他們整天坐在環保站做環保是不可能的。」濟專的同修師姊林慈心(冰雲)當時的想法是,要建立環保站是一件很困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我的師姊、家人他們覺得,我們親自上門去向人要回收物,可以說是好話都道盡了,別人不給就是不給;更不用說反過來要他們來環保站做資源分類,甚至跟我們一起帶動環保了,我這根本就是在白日做夢。不過,我當時就是很堅持。」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就算一個人,也堅持把環保站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濟專默默耕耘,從回收來的籬笆開始,到買了大型裝貨箱來堆放回收物,慢慢地擴充跑馬園環保站的設備。除此之外,也開始挨家挨戶拜訪跑馬園社區的居民,告訴他們這附近有環保站,請他們把舊報紙拿過去,並趁機宣導慈濟的環保理念及做環保的目的。

慈心當時的反對,只是擔心志工太少,單憑他們一家人的力量,可能會做不來;但是既然師兄堅持,慈心也化反對為支持,夫妻倆一起守護這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環保站。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越來越多民眾自動把回收物拿到環保站,也開始有收購商主動前來接洽購買回收物的事宜。在各方一起努力、互相配合之下,跑馬園環保站也從當時的簡陋,演變成今日的越來越有規模。

濟專如今過着半退休的生活,但是他一點都不享受悠閒,反而積極地投入慈濟活動。不管環保、訪視,還是人文真善美,濟專一旦接到通知,必定隨傳隨到。不過,他最常去的地方,還是跑馬園環保站。

常常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在環保站,也不吝與其他的環保志工及小朋友分享,碰到有腎友帶孩子到跑馬園環保站一起當志工,而濟專在做一些修理或建立新裝備的時候,也會隨機傳授孩子一些關於環保、維修的知識。他在在做環保多年的過程中,深刻體會環保教育的重要。

「教育真的很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對金錢的概念很隨便,想要的東西一般只要向父母開口要求就會得到,不過可能用了幾天就丟掉了,比較不會珍惜。」濟專對於年輕人不懂得珍惜物命的態度,深感惋惜。

慈濟志工多年來的積極付出,讓漸有規模的跑馬園環保站開始獲得當地居民、甚至各學校老師們帶動環保的學習對象。時常都有老師帶着整團學生來環保站見學、親身體驗資源回收與分類,濟專因此更清楚地感受環保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當他知道跑馬園環保站計劃加蓋環保教育站,就毫不猶豫地承擔起策劃的工作。

「有些地方離跑馬園環保站太遠,很多人還是沒辦法把回收物送過來。希望有了環保教育站之後,別的社區也很快地跟着我們的方式,把環保站一個一個地設立起來,讓更多人可以一起響應環保。」濟專娓娓道出跑馬園環保站接下來的美好願景,及他本身對環保站的期許。

值得一提的是,家境富裕的濟專,從小到大都不愁吃穿。雖然他掌握許多奢侈揮霍的本錢,但他卻從不注重享受,更不會花天酒地。『節儉』兩個字,他一路走來不變的生活態度。

跑馬園環保站最常回收到的家電是吸塵機及電風扇,除此之外還不時有人把舊電腦、電視、收音機等送過來。年輕的時候曾經修讀電子專業的相關課程,造就他對電器維修相當有研究。其實很多電器只要把裡邊的零件換一換就能重新再使用,不過現在的人都貪圖方便,東西壞了就拿去回收或直接丟掉,再買新的即可。

相對於貪圖方便、喜新厭舊的年輕人,濟專更情願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力延續每一個東西的物命。在環保站裡發現小朋友的玩具羽球拍,他老人家開心不已,因為羽球拍上的羽球線,他可以拿回家去鞏固家裡的曬衣架。

居家的曬衣架一般家庭用了一至兩年就因為支架不穩而不能再使用,濟專把他學過的建築原理實際地應用在生活上:「一間屋子主要的架構是,直的橫梁頂住上面的壓力,衡的一枝斜斜地頂著,就是避免它向旁邊倒下去。」濟專用剛剛回收到的羽球線把也是回收來的鐵管穩穩地綁在衣架上,原本搖晃着的曬衣架立刻變得穩固,他說還能用上好幾年。

「對啊,做人也不能有偏差,要有直的路。」他可以把建築原理變成維修原理,同樣的,也能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體悟做人的道理。

濟專也常常用回收物,做出一些日常小工具。他會把雨傘的骨架切成小鐵枝,然後用磨砂機輕輕地一磨,插進回收來的竹子裡,就變成挖栗子及蓮子殼的妙用小刀。原來,他的靈感是來自於馬來西亞分會靜思堂的香積志工。

靜思堂的香積志工,每到端午節或者中秋節,總要忙著挖蓮子、栗子之類的,用來做粽子和月餅。濟專有一次在廚房看到志工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全部的蓮子、栗子殼挖完,當下覺得很心疼,回家之後靈機一動就用回收物把妙用小刀做出來。現在,香積志工不到半天就把蓮子、栗子殼處理乾淨,比起以前,輕鬆多了。

「把東西修理好了讓有需要的人用,而且看到他們用得很好,我自己也是很很有成就感,很開心。」今年已經六十四歲的陳濟專,談起自己的維修心得和小發明,就像孩子吃到糖果般的快樂。他的快樂,也跟孩子一樣純粹,只要做自己喜歡、又能幫助別人的事,就夠了,沒有多餘的追求。

看到濟專家裡的儲藏室,也是他修理家電、發明小工具的工作室,裡邊的每一樣都西都仔細歸類,擺放得整整齊齊的。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都是愛乾淨的慈心師姊為了成就濟專的興趣和一顆想要助人的心,而甘心為他處理善後工作的成果。

「有時候他的東西做完就放成一堆,忘記收拾,我就會幫他收拾。我們都要從自己開始愛護地球、愛惜資源,這樣才能帶動更多人一起做。」慈心師姊表示,整個家庭互相成就地一起做環保,是本份事,他們只會互相成就、提醒,不會互相埋怨。

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生活態度造福人群,有同修師姊及家人一路互相成就的濟專,願時時把握付出的分秒,掌握最幸福的人生。

左圖:早年除了訪視工作,陳濟專也積極參與資源回收工作;身為老闆,他表示從環保工作中學習如何放下身段。

右圖:陳濟專與太太林慈心,夫妻同心,共同投入服務行列。多年來付出的體會,他們發現有能力「造福人群」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攝影者:陳濟專提供)

左圖:濟專有一次在廚房看到志工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全部的蓮子、栗子殼挖完,當下覺得很心疼,回家之後靈機一動就用回收物把妙用小刀做出來。(攝影者:杜蕙希)

右圖:陳濟專在連接跑馬園環保站的水龍頭的時候,請小朋友幫忙,也隨機傳授小朋友一些關於環保及維修的常識。(攝影者:杜蕙希)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