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利他是什麼?就是與身邊的人、事、物,建立起愛的關係。」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帶著他最新的著作《利他到覺悟》,蒞臨馬來西亞巡迴分享,最後一站,來到新山,以 證嚴上人實踐利他精神出發,鼓勵人人行善,來提升個人品德及人文修養。
◎ 智慧財產饋弟子 福慧紅包憶師恩
在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郭濟緣、慈濟志工葉濟慇等人的陪同下,何日生主任第一次到訪新山慈濟靜思堂,第一站,就參觀了福慧紅包展。這場福慧紅包展,剛結束了2月在新山五福城私人圖書館的展出,配合這次何日生主任的到來,繼續在新山靜思堂展出,讓大眾有機緣一睹從1992年至2018年間,完整的福慧紅包及歡喜有緣紅包系列。
一個個不同年份的福慧紅包,勾起了何主任的想師之情:「每一年的歲末,都給了大家非常深的記憶。我們都是因為 上人,才能走進慈濟這個菩薩道。」
何主任感慨, 上人每一年都賜福慧紅包給弟子們,而作為弟子的,又能給 上人什麼?為此,何主任與各志業體的幹部及同仁溫馨交流,分享他多年來在慈濟承擔的心得,和 證嚴上人對弟子們的期許:「我覺得 上人現階段所思考的,是怎麼樣讓慈濟永續化,包括未來領導的整個團隊。弟子對法的深入,這就是他最關心的。」何主任勉勵大家做好自己的本分事,體恤 上人的辛苦。
◎ 與主任溫馨交流 志工同仁共沾法益
何日生主任難得來到新山,志工們把握與他交流的因緣,向何主任請教在人事及勤務方面所面對的難題。何主任以多年領導同仁的經驗,針對大家的問題進行解答。
當中來自峇株巴轄聯絡處的同仁余秀娟(慈岸)提問:「如果法親之間缺乏凝聚力,該怎麼提升?」對此,何主任回應:「法要基於情。法親之間,如果只停留在活動或勤務上的互動,是無法匯聚人心的。」他舉例:「早期慈濟的活動以家庭茶會為主,雖然做事不規整,但大家情感基礎深厚,就像一家人一樣。」
何主任繼續說:「因每個人的性格與辦事能力各有不同,身為領導者的,對人要觀察入微,了解什麼人適合負責什麼功能;領導者也應以明確的信念,帶領下屬及處理事務。」
同樣來自峇株巴轄的資深志工柯慈林,在這場交流會中收穫滿滿:「何主任在分享當中,也給我們很大的回饋,讓我們知道在慈濟這個菩薩道上,不管遇到任何的人、事、物,要學會轉念,法親之間要怎樣去關懷;在制度上或團體內,如何落實合和互協的精神。」
◎ 質樸環保教育館 優雅人文獲肯定
下午,何日生主任參訪了位於五福城,尚未正式啟用的新山慈濟環保教育館。這個用回收的竹子、木門、木板和玻璃瓶等物品裝潢的展館,令何主任留下深刻印象。「台灣還沒有這麼優雅又質樸的環保教育站,也許很質樸但不夠優雅,也許優雅卻不質樸,但是你們兼而有之,非常地棒!」何主任對於環保教育館的獨特設計,表示讚歎。「每一個地方都有故事,這竹子有故事、這門有故事、這木板有故事。因為建築是固定的,可是故事賦予它生命,讓它鮮活起來,所以這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環保教育館。」對於環保志工們的用心,何主任給予十分的肯定。
◎ 付出無所求 實踐佛教利他精神
當晚,何日生主任以《利他到覺悟》為題,舉辦了一場人文講座,共有兩百六十一位志工及民眾,齊聚新山慈濟靜思堂,聆聽何主任分享佛教及 證嚴上人的利他思想。過程中,何主任透過個人在慈濟的親身見聞,並引用佛典故事,以及幾位資深慈濟志工的真實經歷,深入淺出地詮釋了慈濟宗門的利他思想。「不是禪定,不是打坐,也不是拜懺,而是從利他當中,達到覺悟的境界,所以是利他到覺悟。」
何主任也向會眾闡述了「付出無所求」的意義:「一切因緣,我都要付出;對任何人,不論宗教種族、不論頑劣高貴,我都用愛付出,無所求地付出。因為無所求,所以沒有煩惱。」
講座會結束後,會場外舉辦了一場簽書會,不少請購了《利他到覺悟》書籍的會眾,排隊請何主任簽名。其中民眾林美燕,因受志工邀約而出席了這次的講座,在聽了何主任的精闢解說後,有不少體悟。「就是不要去預算生命的長短,生命就是要過得有意義。」她說:「我會在生活上做一些改變,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做環保。對我來講,原來這樣也可以修法。」
而新山慈濟志工賴盈盈(慮歆),則對何主任分享的「空」有所體悟:「 上人要我們心包太虛,說起來很抽象,但聽了何主任的分享後,最簡單的就是與一切的人、事、物建立愛的關係,就可以慢慢達到心包太虛的階段。」
從利他到覺悟,經何日生主任詳盡解說,鼓勵人人走入人群付出,同時提升自我修養。藉著兩個多小時的法緣共聚,會眾也因此更加了解慈濟利他的大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