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身爲炎黃子孫,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選擇使用中文,向下一代傳遞文化習俗。那適時運用多種語言,去傳揚文化,又能否在提升下一代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强異族同胞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對此,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幼兒園語文老師,有不同的看法,她們把新春活動,融入馬來語及英語課堂,讓小朋友認識文化之餘,亦能提升語言能力。
◎ 語文課邊玩邊學 文化語言兩兼得
傳揚中華文化,不再是中文的專利。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幼兒園語文老師,把新春活動融入馬來語及英語課堂,用多種語言,向小朋友傳遞文化習俗。
林嘉怡是檳城慈濟幼兒園六歲班語文老師,對於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小朋友傳述元宵節習俗,她表示:「在馬來西亞,我們需要學習三種語言,那除了華語,其他兩種語言對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在他們這樣小的年紀,我們用不同的語言融入華人傳統節日,教導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習俗,對他們而言雖然有一些困難,但慢慢地,他們就會懂得老師要教的一些句子及詞匯。」
林嘉怡把語文課結合動態活動,陪伴孩子們走出教室,到戶外體驗元宵節抛柑與撈柑的習俗。
「我們在撈柑,女生她們會寫祝福語在柑上,然後再丟進水裏,給男生撈起來。」檳城慈濟幼兒園學生唐晨皓分享元宵節抛柑與撈柑的習俗。
小朋友的抛柑活動有些新創意,他們用塑料球取代傳統蘆柑,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再由男生撈起水池中的塑料球,撈得最多塑料球者,將獲得勝利。
游戲過程中,老師會在旁引導小朋友用英語進行對話。
「在孩子們這樣的年紀,他們就是要以游戲來學習,所以在語文課方面,如果能融入一些游戲、一些比較動態的活動,他們就會吸收得比靜態的教學來得快。」檳城慈濟幼兒園老師林嘉怡説道。
◎ 教學相長 巫裔師收穫多
檳城慈濟幼兒園巫裔老師茜蒂努阿米拉,雖曾聽聞華裔「撈魚生」的習俗,卻從未親身體驗。身爲巫裔,卻需在課堂上傳授中華習俗,於她而言,是一件大挑戰,爲了瞭解撈魚生的意義,她特別請教華裔友人,並在網絡上搜索魚生的做法后,研究出用四種蔬菜製成的素食魚生。
「我不曾參與撈魚生的活動,這次最大的挑戰就是小朋友在撈時,常常會撈得太高,弄得桌面都是,所以我要在旁邊引導他們。」茜蒂努阿米拉表示。
教學相長,經過這堂課,茜蒂努阿米拉對中華文化習俗的瞭解,也同樣有所提升。
「我才明白,華人撈魚生后,會一同享用魚生,也藉此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檳城慈濟幼兒園老師茜蒂努阿米拉,雖曾看過華裔撈魚生,但她一直認爲人們把魚生的各種食材混合在一起后,就會把其丟棄。
多語傳揚文化,提升各族對彼此的認識,從而促進社會祥和。